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张海广:蒸馒头蒸出好日子,张海广:蒸馒头蒸出好日子

乐陵市报 2014-08-07 15:28 大字

德州新闻网讯 在京津塘地区活跃着一支来自乐陵的馒头大军,他们凭借着乐陵人的那份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把馒头蒸进了京津塘百姓的餐桌上,也丰富了自己的好生活——

凌晨三点,天空一片漆黑,人们依然沉睡在甜蜜的梦乡中,而此时张海广夫妇和四名雇工已起床,简单洗漱后,便开始和面、揉馒头、做花卷、枣糕等各式花样面食,四点半将做好的面食半成品放入蒸箱,五点蒸好的第一锅面食出锅,开门招呼顾客,就这样,一直忙活到8、 9点开始吃早饭。

18年来,张海广一直坚持这么日复一日地干着。他不怕苦不怕累,靠着乐陵人那份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用独特的戗面馒头手艺在天津站稳了脚跟,他在天津市河东区九尾路所经营的齐鲁兴隆馒头房,从早到晚前来买馒头的人不断,最忙的时候,队伍能排十几米远,生意特别好。

7月11日,记者走进了张海广的馒头房,听他讲述了蒸馒头的拼搏历程。

为生计选择蒸馒头

“俺们开馒头房不为别的,只为生活能过得更好些。”在齐鲁兴隆馒头房,张海广深有感触地说。今年36岁的张海广是黄夹镇台张村人,由于责任田比较少,很多老乡都外出打工,本村的村民就有几个在天津做馒头,那馒头做得白白胖胖、香喷喷的,天津人也愿意买,看到人家都能到天津做生意,也动了心。 “别人能干,咱差啥呀。”于是,张海广和妻子朱玉霞一商量,决定干。

“那时候就是觉得蒸馒头是在屋里干活,不用风吹日晒,而且馒头是生活必需品,谁都要吃,肯定不会赔钱。”张海广说, 1996年,张海广夫妇来到天津,在大伯的帮助下,他以每月220元的价格租下了一个10多平米的小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别看这馒头谁都会蒸,可要蒸好却并不容易。”张海广说, “刚开始蒸馒头技术不好,蒸出来的馒头有大有小不说,有的还不熟,模样也是面黄肌瘦咧着嘴,那时候一天也就卖三五十斤,咱实在,剩下的馒头坚决不卖,都丢门前的水沟里了,那个心疼啊,丢完还伸头看看沉没沉下去。”

张海广意识到蒸馒头不但要工序正确,火候、配料的比例都有说道,要真正开好馒头房,就得先学好蒸馒头。他决定去全家蒸馒头手艺最好的三姨那学艺,通过不断学习摸索,张海广手艺越来越好,来买馒头的人也越来越多,到后来一天能卖六七百斤,张海广终于凭手艺在天津站住脚了。

馒头也不能随便蒸

1999年,张海广在河东区九尾路租了一间店,开起齐鲁兴隆馒头房。因为靠近闹市区,张海广生意异常火爆,每天蒸多少卖多少,他觉得一年三四万的收入也可以了。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大爷到他店里问有没有花卷卖,张海广看着老人得知没有扭头而走的失望背影时猛然惊醒,“馒头也不能随便蒸”,馒头房是因为满足了周围百姓日常面食需要才生意火爆的,如果别人家的面食种类比自家的多,久而久之顾客就不会来自家店里了。

惊醒后的张海广开车跑遍了天津,遇到馒头房就停车,把所有种类面食每样都买两个,回家试吃学艺。“那时候每天都会买十多斤不同种类的面食回来,我跟我对象就试吃,口味好的就记下来,第二天再去多买点,直到学会手艺为止,结果我俩后来都胖了一圈。 ”张海广笑着说。

经过张海广夫妻俩的不断摸索研发,齐鲁兴隆馒头房的面食花样由开始只有馒头一种发展到现在拥有各式面食38种。馒头房的生意更火爆了,一天就能卖出去一吨多面食,纯利润就有5000多元。

张海广不仅买了轿车,还在天津买了两套120多平的大房子。

蒸馒头也得有品牌

张海广做馒头一点儿也不敢马虎。他说,蒸馒头是一个良心活,只有卫生搞好了、做出的东西不掺假,这样才能对得住大家对他们的理解和信赖。说话的工夫,一屉屉的馒头蒸好了,一个老人来到小店,张海广热情地上前打招呼,“他家不但是纯碱馒头有味道,而且人也诚实。 ”老人说,他是齐鲁兴隆馒头房的常客。

“现在,我已经把亲戚朋友的五十多家馒头房整合起来了,统一都叫齐鲁兴隆馒头房,统一使用我自己设计制作的新式蒸箱,用老家的传统戗面馒头手艺,用统一采购的乐陵金丝小枣以及白面粉,定时对各家各户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效果非常好。”张海广说,蒸馒头也得有品牌,下一步想把在天津的黄夹馒头房都整合起来,统一注册齐鲁兴隆食品商标,在天津打造属于我们乐陵人自己的馒头品牌。

本报记者 贾 鹏 王 志

新闻推荐

大孙乡 “三心”谱写惠民服务曲,大孙乡 “三心”谱写惠民服务曲

党群连心 服务暖心 干部贴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