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创价值约19.6万美元
[摘要]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创价值约19.6万美元
3月12日为我国的法定植树节。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崇尚植树造林的国家,《礼记》记载:“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早在公元前五帝时代,舜帝便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长”。古往今来,也留下了许多有关植树的习俗。
始于周代的路旁植树,延续至今。周代,洛阳各干线车马大道上都有绿化,当时规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树,置庐舍并藏食粮,以供守路者食宿。最初的道路植树,是作为道路的里程标志,尔后发展成为绿化道路。
到了秦代,洛阳的东方、东北方、西方车马大道,每隔三丈植一棵松树,西汉贾山《至言》中有“三丈而树,树以青松”。隋炀帝在开凿洛阳至扬州的大运河时,在运河两岸开大道,“种榆树、柳树,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元代,河南府及所辖各县在道路旁植树造林,凡“非理砍伐”路旁树木者,“依条治罪”。道路植树制度就这样沿袭下来了。
生孩子植树。《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等到结婚年龄,树就可以用来做结婚的用具。直到现在,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看病植树。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到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从此,“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植树御敌。史料记载,元末有个叫陈灌的人,看到世道变了,他却什么也不做,偏偏植树造林,乡里的人很不理解。十余年之后,盗贼蜂起,陈灌率乡亲藏在他种的林子里,俗云“穷寇莫追,遇林莫入”,因为盗贼不敢进入他种的林子,全乡人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可见,植树造林不仅可以致富、改善环境,还可以御敌。
从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植树造林,从古至今,就是我国的一项优良传统,这些有关植树的习俗,就是最好的例证。其实每一棵大树的生长都对人类社会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国外曾有学者对树的生态价值进行过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还有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所以无论古代还是现在,种树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据《每日新报》)
新闻推荐
一语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