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小村走出的“老把式”

菏泽日报 2013-06-04 10:15 大字

“挑起担子走江湖,吃饭穿衣不发愁。河南收了河南去,山东收了山东留。天南地北逛一遍,黄河两岸度春秋。”这是过去形容他们生活的歌谣——

单县浮岗镇孟杨庄村南邻黄河故道,人口不足2000。30年前,民间杂技班在这里“遍地开花”,全村近10个杂技班外出营生。

5月29日,记者来到单县浮岗镇孟杨庄村,在村民集中居住的新村,几乎都是二层小楼,青瓦白墙,错落有致,记者随意走进一户村民家。据村党支部书记解兴林介绍,这是村民司传庆的家。一进院子,只见司传庆一人在家,收拾着杂技团淘汰下来堆放家中的道具。他说:“俺家里姊妹5个,小时候住着4间土屋,现在这个房子楼上楼下共260多平方米……装修队下午过来,家里还有些杂物没收拾。”

新买的轿车就停在院内,将杂物装上车,把车开到门外宽阔的广场,客厅只剩几把椅凳。妻子领着杂技团在外表演,回家装修新房子的司传庆和记者闲聊起来。

从 地排车到人力三轮,跟着师傅干,走南闯北,一天挣几元钱已经不错;从农用三轮到私家轿车,有了自己的杂技班,如今一年下来能有十几万元收入。

几十年来,装备鸟枪换炮,被迫“学个手艺混饭吃”的司传庆,现在想的是如何把“手艺”传承下去。

兄弟姐妹多,上了三年小学司传庆就辍学了,跟着邻村的师傅学艺。“天不明就起来,半夜还睡不下。翻跟头,摔得屁股不敢挨着床。”司传庆说,最初学艺那几年,受了不少苦。

拉着地排车,跟师傅外出卖艺,别人上台表演节目,他只能在后面翻几个跟头,有时候翻得不好还让师傅埋怨。

“胸口碎大石是最招人的节目,那时候咱不会,在一边看,表演完收的钱都是一毛、两毛的。”跟着打杂那些年,司传庆能吃苦,学得一身好本事,受到师傅的青睐。

1987年,20岁的他开始单干,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出去表演:走钢丝、高车踢碗,还有能“招人”的胸口碎大石。农忙时在家几个月,其他时间外出奔波,司传庆的杂技团很快进入机械时代,买来农用三轮,行走的地方越来越远。

师傅的女儿从小和他一起学艺,见徒弟越来越有出息,师傅将女儿许配给司传庆。成了家,两人的杂技团慢慢壮大起来,在本地、外省小有名气。下乡四处演出,他们的“大篷车”成为当地一道独特风景。

“俺这儿,原来土地瘠薄,碱场涝洼一片连着一片,乡民被逼无奈,只好学点手艺,赖以生存。年复一年,靠卖艺糊口的人数不断增加,杂技技艺不断地得以传承、发展。”解兴林向记者介绍说。

时光荏苒,如今的孟杨庄村变了模样:新村小区里有水电气、路灯、光纤、文化广场,还有生活垃圾回收设施。

“以前都说这是要饭的活儿,种地不收只好干这个。现在生活好了,咱的杂技团生意也不错,可以后谁还愿意干这个?”村里杂技班没剩下几个,司传庆也早已不能上台表演,一身绝活怎样传承,是他现在的心事。

搬进新房,买了新车,司传庆准备花上几万块钱把房子装修下,杂技团在外演出有妻子带着,他回家的任务就是把房子装修好。

文/图 记者 张 啸

新闻推荐

曹县热电联产项目签约 投资总额五点八亿元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