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成聚宝盆 ——曹县安蔡楼镇望鲁集行政村采访见闻
5月10日,黄河情故道行采访小组走进曹县安蔡楼镇望鲁集行政村,还未进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藕塘,几位村民正在种植莲藕(右图),一位中年人在岸边指挥。
“老乡,这么大一片藕塘有多大面积?”
“2000余亩,原来全部是盐碱地,什么都长不成!”中年人说。
中年人名叫李兆立,原是县盐务局职工,2003年辞职“下海”,颇有经商头脑的他几年下来就赚了几百万元。2010年初,就在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李兆立却作出了一个出乎别人意料的决定,放下了手中的生意,一个人搬回了老家望鲁集行政村,以每亩一年400元的价格,承包了村里的2000余亩盐碱地。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行为,说他放着好好的福不享,跑回老家来找罪受。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2000亩盐碱地已经分配到户,却什么都种不成,干脆闲置着不管不问。”李兆立说,“看着村里2000余亩的盐碱地闲置,着实让人心疼。手里有些积蓄,就想着承包下来,好好治理一下,变废为宝,也为子孙后代造福。”
2010年,经过了简单的治理后,李兆立把2000亩地全部种上了小麦,没想到颗粒不收。2011年,不甘失败的李兆立又种上了水稻,结果全部绝产。“当时考虑简单,想着多上一些有机肥就能改良土地,没想到什么都种不成,两年下来,就赔了100多万元。”李兆立说。后来,李兆立邀请了市、县的农业专家实地勘探,试过酸碱综合、降低水位、土地平整等方法后,效果仍然不理想。
多次失败之后,让很多原本就不看好他的村民说起了风凉话:“不逞能了,花那么多钱,填大坑了吧!”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兆立结识了一位在云南开藕粉场的老板,他听了这个老板的建议,把盐碱地整理成藕塘,全部种上莲藕。
2012年,李兆立停下了所有的生意,追加了近100万元的投资,按4∶6的比例整理出了800余亩的坑塘,种上了莲藕。“当时真是孤注一掷了,如果再种不成,真的没办法了。”也正是这一年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一年就收回了三分之一成本。今年年初,李兆立向银行贷款100万元,再次追加投资70万元,又整理出600亩的藕塘。
“看行情,今年的效益也差不了。下一步我准备往藕塘里投放鱼苗,再建一家藕粉厂,全部聘请本村村民当工人。”李兆立说,“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水源的问题,最近的水源有20多里远。如果水源跟上,我相信用不了几年,一定能把这2000亩盐碱地打造成望鲁集的聚宝盆。”文/图 记者 时苏建 通讯员 王子玉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