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10周来持续上涨 记者体验蔬菜进城全过程———菜价连涨 菜农菜贩均“不见钱”

济南时报 2013-01-18 23:43 大字

16日,在七里堡蔬菜批发市场,白菜批发价已涨到每斤0.6元。 记者张刚 摄

一场雾霾天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也让“菜篮子”价格进一步上涨。数据显示,济南菜价已连涨10周,其中占据济南市场七成的外地菜成为菜价最大推手。而由于产量减少、流通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菜价的持续上涨并没有给产业链各环节带来更多利润。

为保证本地菜供给率,平抑菜价,济南市农业部门推出“保供菜田”项目建设,目前15万亩应急菜田已经建成且投入使用。同时,为降低物流成本,国务院日前出台了10条降低流通费用的政策措施。“拽住”菜价,各方均看到了希望。

上图:受天气及春节临近影响,济南蔬菜价格普遍上涨。

下图:昨日,在七里堡蔬菜批发市场,市民在购买芹菜。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张刚 摄□本报记者 刘彪 苏冉

大雪之后紧接着连续多天雾霾,菜价噌噌往上涨,来自山东省农业厅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山东菜价已连涨10周,济南亦是如此。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菜价上涨原因是产量、供应量锐减一半以上;流通领域交通不畅,车辆减速慢行或者绕道而行增加了成本……

渐高的菜价并没有带来产业链诸多环节欢欣鼓舞,各环节普遍反映“不见钱”、还不如天气好时赚钱多。虽然现在天气渐渐转好,但消费者还需要忍受高菜价一段时间,因为蔬菜毕竟不是工业品,提高产量有时候更多要看“天的脸色”,短时间内提高产量很难。另一方面,随着春节临近,市场需求量也在增加。

蔬菜大棚

日产三四百斤的大棚雾天减产一半

15日凌晨3点多,户外雾气蒙蒙,偶尔传来远处几声狗吠和鸡鸣声。济阳蔬菜重镇——— 曲堤镇一黄瓜蔬菜大棚内,一束手电光透过湿冷的雾气,在大棚里缓缓移动。菜农老王挨个查看黄瓜秧,看有没有可供采摘的果实,每逢碰到一个他都微微一笑,小心翼翼摘下来放进随身携带的筐子里,然后继续寻找。“现在产量低多了,见着一个就跟个宝似的。”老王说,前一段时间大雪让气温骤降,最近接连雾霾天气又见不着太阳,都严重影响黄瓜生长,以这个占地2亩的大棚为例,过去平均每天能产三四百斤,现在一天能摘100多斤就不错了。

为最大限度保存大棚内热量,促进黄瓜生长,老王一连几天都没有撤掉覆盖在大棚上的草苫子。“其实一旦有太阳,应该把草苫子撤掉,这样棚内温度会高一些,但雾天根本见不着太阳。”老王媳妇说,草苫子作用也有限,毕竟地面温度很低,不适宜黄瓜生长,这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

产量降低,按照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价格自然会相应上涨,但幅度有限。据介绍,大幅度降温前,当地黄瓜收购价在每斤1.7元左右,现在产量降低了2/3以上,价格1斤只涨了0.3元。老王面临有价少货的窘境,像在油锅上煎,但又无计可施。

事实上,产量低还不是老王最担心的,大不了少挣点儿钱,日益临近的病虫害才是心头大患,极端情况下会让老王血本无归。据介绍,每逢阴雨或者雾天,持续时间长了黄瓜就会长病,比如灰霉病、霜霉病等。当地政府部门也会适时提出预防病虫害的方法,比如棚内湿度高了可以人工吸湿,在行间撒一些稻草、麦秸、草木灰等吸附潮气。

产地交易

最近交易量下降一半以上

早上7点多钟,雾霾笼罩之下的天空刚刚放亮,老王和妻子把几筐黄瓜放到拖拉机上,他们要到镇里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 曲堤黄瓜批发市场上销售,那里等待着来自各地的大量菜贩子。

老王站起身,暗红、潮湿而粗糙的双手散发出热气,高领军绿大衣遮住了他的下半边脸,头戴一顶小毡帽,眼神里依稀透着期待,他希望在这寒冷早上卖个好价钱,对得起寒冬里依然生长的黄瓜和自己辛苦的劳作。

8点半左右,曲堤黄瓜批发市场上人头攒动,讨价还价声混杂着三轮车发动机的声音和汽笛声。该市场不仅在当地很有名,在山东也能挂得上号,曾先后获得山东省标准化市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定点市场、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等称号。

在这种喧嚣之中,老王以每斤2.1元的价格把黄瓜卖了出去。“这帮人,钱全让他们赚去了。”菜贩老苏嘟囔着,要知道,他运到济南匡山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销售,批发价只有2.5元/斤,其间每斤只有4毛钱的毛利润,还有一大堆开销和消耗。

老王则不以为然:“只看见挣钱没看见我投钱了,草苫子四五块钱一个,一个棚得用六七十个,竹坯子两三块一根,一个棚得用60多根……这些不都得花钱呀。”批发市场相关负责人王兴泉说了句中肯的话:“任何赚钱都需要有量的支撑,受天气影响,目前市场黄瓜交易量下降了一半以上,敞开挣能挣多少?”

运到济南

2小时的路程得走仨小时

上午11点左右,老苏收购了一车黄瓜,准备往济南市内运。大雾弥漫,卡车在地磅稍作停留,办完手续后缓缓驶出批发市场。

不一会儿,卡车在一加油站停了下来。“得把油加满了,这鬼天气,开得慢,用油量多。”老苏说,从他前两天的经验来看,曲堤镇到济南虽然只有100多公里,走220国道,非常顺,但有雾就不顺了,平常2个小时的车程,如今得跑仨小时。

卡车在公路上行驶,雾气越来越大,抹在前挡风玻璃上的餐洗净也没有见效,雾气逐渐爬进车窗,开窗太冷,老苏打开暖风驱雾。旁边的伙伴拿了一条湿毛巾给老苏擦擦脸,开暖风容易起困,提提神。前面的交通信号灯时隐时现,老苏开车非常慢。

经过漫长等待,车来到黄河大桥上,经过收费站,工作人员看见鲜活农产品,就允许顺利通过,这为老苏省了10元钱。菜贩们对国家要求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非常满意,不过老苏更希望把这座黄河大桥的收费统统都免了:“要知道,我空车回来的时候,由于没有蔬菜,还得交钱,这时我就走浮桥,那里只花5块钱。”

来到市区行驶,老苏更加小心,因为最近新出台了交通处罚措施。“一次就得200元,还得扣分,一不小心被罚,这趟生意就白做了。”老苏说。来到济南匡山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已是下午2点多,这时老苏还没有吃中午饭。

菜贩感受

最怕蔬菜被冻一次赔数千元

吃完饭后,老苏要到车里休息,等到16日凌晨三四点钟再起来卖菜,这时是遍布在济南大街小巷和农贸市场的小商小贩们以及单位食堂、餐饮企业采购人员前来进货的时间。凌晨的天气寒气逼人,批发市场却火热到了极点。

小商贩们手持手电筒,掀开厚厚被褥查看下面蔬菜孬好,有的菜如菜椒等装在编织袋里,看不见里面状况,他们便伸进手去摸索,这时立刻被老苏打住:“上下都一样,掏什么掏,弄坏了怎么办?”现在老苏一天能卖五六千斤蔬菜,一斤菜看三四毛钱利,除去运输费150元、进场费20元/吨、摊位费500元/月、雇工费每人每天80元等,一天能赚一两百元。“现在菜价贵,销量也小了。”老苏说,夏天时他一天能卖1万多斤菜。卖滨州、东营菜的刘静也证实了这种说法。他主要经营小白菜、茼蒿等叶菜:“尤其是小白菜,最近一天一个价,都连涨五六天了,一天涨一毛,我这边批发三块四,零卖得四块多。销量降得厉害,我现在一天只卖三千斤左右,夏天得翻倍。”

冬天卖菜最怕菜被冻坏,很容易血本无归,前两天刘静就因为没有做好防冻措施,上千斤菜冻坏,损失数千元,而这些钱需要再在卖菜过程中慢慢找回来。在匡山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除了白菜、萝卜等不太怕冻的大路货,一些精细菜都装在泡沫保温箱里。

在采访中,商贩们反映最多的是油价太贵,增了运输成本。刘静从滨州运菜到济南来回400多公里,仅运输费得600元,其中油钱就500元。“我也感觉目前菜价太贵了,老百姓出去买菜,兜里没个100元,根本买不了多少东西。”卖寿光精细菜的张女士说。

价格走向

高价菜近期还得吃下去

16日早上,雾霾渐渐散去,到了中午,太阳也终于在济南上空出现。人们希望因天气变化导致的菜价上涨会渐渐归于平静,甚至一些人盼望菜价能有所回落。比如交通不畅——— 雾散了,车辆不用再像前两天那样刻意减速慢行,至少油钱可以少花了。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近期实现的可能性不大。首先,这轮菜价上涨是连续性的,不会因为天气渐晴而改变其趋势。来自山东省农业厅对35种蔬菜价格监测数据显示,上周,山东蔬菜价格继续上涨,平均批发价格2.04元/斤,同比上涨0.71%,环比上涨0.99%。

这已经是山东菜价连续第10周上涨,10周来,累计涨幅达65.67%。山东省农业厅分析认为,蔬菜价格长时间上涨与今冬寒冷天气密不可分,气温低,蔬菜生长速度会受到一定限制,导致供应相对紧张。另外,寒冷雨雪天气也导致蔬菜流通环节成本上升,进一步推高了菜价。

本周,雾霾天气笼罩着包括山东在内的大半个中国,菜价继续上涨,在一些长期从事蔬菜生意的老板看来,尽管目前政府统计数据还没出来,但从他们直观感受和从业经验来看,本周菜价还会继续上涨。

事实上,涨价是全国性的,商务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上周已是全国36个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价格连续第11周上涨,其中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上涨1.2%。“我估计随着春节消费旺季临近,菜价还会有所上涨。”寿光菜商秦先生说。

济阳曲堤镇菜农老王则说出了菜价还会上涨的最朴素道理:“蔬菜不比工厂加工工业品,只要原料充足,敞开加工供应就可以。蔬菜生长受天气条件影响很大,比如气温,最近一直比较低,导致地温也降至10℃以下,菜就不长了呀。现在虽然太阳出来了,棚内气温会上升,但地温上升需要10—15天的时间,不是天气一转好,菜的产量就会增加的。”

菜价为何持续上涨?记者日前深入匡山和七里堡两大蔬菜批发市场实地探访发现,济南本地菜占比不到三成,在雾雪天气和春节效应下,外地菜入济增加了物流成本,各项费用叠加后,菜价整体上扬在所难免,个别菜种甚至每天都在涨。

外地菜唱“主角” 雾雪天涨价没商量

15日凌晨3点多,记者分兵两路奔赴匡山和七里堡两个蔬菜批发市场,济南人吃的蔬菜绝大部分由这两大市场供应。在位于黄台南路的七里堡蔬菜批发市场,记者看到,在漆黑的深夜里,整个市场灯火通明,现场车水马龙,汽笛声和叫卖声不绝于耳。记者沿着市场大棚走了一圈,询问近十几个菜贩发现,济南本地菜占比不到三成,而外地菜则趁着雾天纷纷提高“身价”。

一进入市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售卖大蒜和姜的摊位。一个自称常年在七里堡批发大蒜的菜贩表示,当天大蒜批发价为每斤3.2元,这些蒜全部来自莱芜和金乡。“全国各地都有,但没有济南本地蒜。”他说,济南周边没有适宜储藏大蒜的冷库,所以一般不会有菜农种植大蒜。

“济南不适宜储藏大蒜。”他说,之所以要冷藏,是为了延长大蒜休眠期、抑制发芽、防止病腐,而冷藏是门学问,冷库贮藏的适宜温度是0℃~2℃,冷库内温度要经常保持恒定,库内不同位置要分别放置温度计,保持温度均匀。此外,冷藏一个周期最多需要1年时间,条件非常苛刻,济南人吃的大蒜都是外地的。“这两天大蒜一直在涨钱。”该菜贩表示,上周批发价还是每斤2.8元左右,但近期雾雪天气催高了田间地头的收购价,雾天期间每天都能涨个1毛到2毛,加上物流运输成本增加,虽然市场批发价涨了,但相比之下利润并没多多少。记者随后又问了其他几个销售大蒜的菜贩,他们均表示货源来自省外,本地不产大蒜。

在一处卖姜的摊位前,自称来自莱芜的菜贩秦女士表示,当天新姜的批发价为每斤2.5元,零售价则为每斤3元。这些都是从青州进的货,没有济南本地产的姜。她介绍,这两天因为天气原因,姜的价格基本上是一天一涨,加上市场供应量少,未来一段时间还会上涨。“前年因为种姜的太多,导致去年市场价格跌得厉害,当时地头收购价每斤才五六毛钱,到七里堡批发也就1元钱左右。农户和菜贩都不赚钱,所以去年下半年种姜的少多了,导致价格突然飙升,现在卖的都是新姜,老姜早在去年国庆节后就卖完了,新姜地头收购价为每斤2.3元,拉到市场后,去掉费用也就挣1毛多”。

此外,土豆、莴苣和蘑菇等菜也都是外地货。一销售土豆等多种蔬菜的菜贩表示,土豆是从肥城拉过来的,批发价为每斤1.6元;卷心菜是从河北收购的,零售价每斤1元;莴苣是从邹平拉过来的,每斤批发价为1.4元。他表示,这几样菜在济南都收不到,每年到了冬天都要从外地进货。菜价方面,从去年12月中旬下过第一场雪后就一直在涨钱,路上运输成本增加,肯定都分摊到菜价里,春节前肯定还要涨价。

一个销售蘑菇的菜贩表示,他的蘑菇全部来自聊城,且只批发不卖,金针菇则来自江苏,包装好后每袋售价 8元。此外,还有一个摊主称蘑菇是东北的。另一个菜贩表示,小油菜是南方产的,蒜薹是河南进来的,紫橄榄是郑州的,茄子是寿光产的,这些菜在济南周边都收不到。

一位常年采购蔬菜的某超市负责人表示,目前济南卖的香菇基本是河北唐山产的,他刚从唐山发了一车货。

济南本地菜不到三成 全是“大路货”

记者调查发现,济南本地菜占比不到三成,且多是白菜、芹菜和萝卜等“大路货”。在七里堡蔬菜批发市场,一个销售芹菜的菜贩表示,他们的芹菜全部来自章丘鲍家村,是正宗的章丘鲍芹,批发价每袋4.8元,零卖要6元钱,地头收购就要4元钱。“只卖鲍芹不行,必须配上葱、南瓜、娃娃菜等一块卖,南瓜批发7毛多一斤,是南方来的。市场上济南菜不多,除了西红柿和萝卜白菜,其他都是外地菜”。

另外,市场上在售的黄瓜是济阳产的,但受天气影响,每斤批发价已从上周的1.8元涨到了2.5元。藕也是吴家堡产的本地菜,菜贩表示,今年的藕市不错,但济南周边的种植面积还是太少,外地藕也能占三成左右。记者采访时发现,平均十个摊位,只有一两个销售的济南本地菜,在随机购买的几种蔬菜中,基本上都是外地菜。

记者同日在匡山蔬菜批发市场采访时,一位售卖菜椒、黄瓜和生菜头的苏姓菜贩表示,他是济阳人,以前只是种菜,但赚钱太少,平均卖100斤菜也就赚200多元。而如果贩菜或者打工,两口子一天就能赚100多元,且种菜付出的成本和风险要大很多,所以经再三考虑决定转行贩菜。他表示,匡山市场上济南菜也就占两三成,而且菜贩主要是济阳人,如果想快速找到纯正的济南菜,只能去市场门口销售豆芽的摊位,豆芽肯定是本地生产的。

记者在市场还碰到一个卖小白菜和茼蒿的土生土长的济南人,他名叫刘静(化名)。他主要是到滨州和东营进货,并不在济南收菜,原因是市场上的济南菜产量和品种太少,无奈只能去外地收。另一菜贩张女士说,济南菜占不到10%,而且主要是芹菜、白菜和萝卜,产地主要是平阴和遥墙居多。

“本地菜占比最多三成。”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副总经理刘福水16日告诉记者,济南大棚蔬菜规模太小,加上冬天雾雪天气影响,喜阳菜和叶菜生长减缓,供应量持续下降,只能靠外地菜来补充市场。而外地蔬菜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人工、包装和运输等成本上涨明显,终端市场菜价必然随之拉高。“比如蔬菜运输进城时是免过路费的,但车辆空车回程时却要收费,这些费用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延伸阅读

国务院发文要求降低流通成本

批发市场“减负”后菜价也将降低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研究确定了降低流通费用10项政策,其中提出将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用水用电价格等“减负”措施。采访中,济南匡山蔬菜批发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旦这些措施落实,将肯定能起到降低菜价的作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1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研究确定降低流通费用10项政策措施。在水电费方面,要求规模化生猪、蔬菜等生产的用水用电与农业同价。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用电、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用水执行工商业用水价格的较低标准或非居民用水价格。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冷库用电与工业同价。尽快实现工商业电费同价。

对此刘福水表示,目前匡山批发市场依然按照商业用电用水缴纳费用,如果上述政策实施,每年能节省数十万费用。另外,方案还提到,2013年起三年内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这是很大的利好政策,每年只这两项税收就能节约上百万元”。

刘福水说,匡山市场有160多个员工,每年还要给集团缴纳一笔费用,平时只能靠菜贩进门费和摊位费赚取利润,其中进门按车辆载重收费,每吨收25元,摊到菜价里为每斤1分2厘5。另外,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摊位费每月收取500多元。如果国务院的上述政策实施,相应收费必然降低,菜价也会降低,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

据了解,中国政府网1月15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以上降低流通成本的措施将于2013年6月30日前执行到位。

济南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

15万亩应急保供菜田已建成

在外地菜唱“主角”,因雾雪天气纷纷涨价的背景下,及时增加本地菜供应,是平抑菜价的好办法。在刚刚结束的济南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长杨鲁豫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济南市将建设50万亩城市保供菜田。

济南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17日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建成了15万亩的应急型保供菜田,50万亩城市保供菜田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完成。其中,应急性蔬菜将用于在济南遇到极端天气时,保障市场供应和增加本地菜供给率。目前这项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效果还不明显。

“保供菜田”建在济南近郊

为保障济南本地菜的供应量,济南市农业局从两年前就开始着手筹备“保供菜田”项目。按照之前制定的《济南市蔬菜产业振兴规划》,济南市规划建立50万亩保障型保供菜田(含食用菌),其中应急型保供菜田15万亩。据了解,济南市保供菜田将选择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达标、成方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农业特色品牌基地或都市农业园区中的菜田,统一标示标牌,实行标准化生产,依照产品认证标准,统一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投入品监管和产地质量监测,实行质量可追溯制度。

保供菜田以近郊区为重点,分散在唐王、董家、遥墙、仲宫等地。这些菜田的蔬菜成熟后,将运送到配送中心的冷库里。济南市农业局种植管理处处长刘卫国表示,这些配送中心均建有生产车间、产品检测室、恒温库、切菜机、果蔬清洗机、包装机、封口机等设备。蔬菜从田间收获后,会立刻被送到配送中心进行检测、储存、加工等。

这些经政府规划储存的蔬菜,其作用在于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下的计划性生产,调剂市场余缺,保障城市应急供应。此外,即使市场价格非常便宜,他们也能先把菜冷冻起来,在合适的时间里再拿出来卖。“目前15万亩的应急菜田项目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刘卫国表示,他目前还不清楚有多少菜已经入库储藏,又有多少菜进入了流通市场。

记者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市场管理方还是普通菜贩,均未听说过这个项目。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副总经理刘福水表示,他从未听说过保供菜田项目,更没有接到过任何相关文件,不过济南菜供应的确需要这样一个利好扶持政策。而七里堡市场相关负责人同样表示,没有听说过该项目。

15万亩供应量仍然有限

刘卫国表示,济南市蔬菜播种面积目前有2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700万吨,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达70万亩(冬暖大棚30万亩),但济南冬储菜仍然占比很小。从市场流通情况看,济南有三分之一的菜流入外地,而外地菜也有不少流入济南,短期内本地菜很难占据“上风”。

目前济南市农业局已经在周边乡镇扶持建立了15家配送中心,5家保供菜田基地也已经建成。农业部门给这些配送中心配发了运货车,还给品牌蔬菜基地拨发了几十万的扶持资金。“集体规模化种植后,只能鼓励农民往配送中心送货,没有强制性措施。”刘卫国表示,保供菜田没有针对农民的专门补贴,菜农把菜卖给谁完全是他们自己说了算,政府不能强行要求其卖给保供中心,如果中心存量太少,又不能保证市场供应,这也是保供菜田目前存在的一个棘手问题。

刘卫国表示,15万亩应急菜田的供应量比较有限,效果还不显著,50万亩保障性菜田还在建设中,计划“十二五”期间全部建成。到时候,保供菜田将会起到补给市场供应、提高菜品质量且平抑菜价的作用。

据介绍,到2015年,济南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00万亩(冬暖大棚4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800万吨,总产值实现136亿元,出口创汇达到2亿美元;建设5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20个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蔬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增加40%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70%以上;通过蔬菜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00元左右。

本版稿件均由记者苏冉 刘彪采写

新闻推荐

总是不能与太阳相见影响冬暖棚蔬菜生长雾霾让韭菜晚熟西红柿得病

作者:尹爽摄□本报记者尹爽在惠龙韭园的冬暖棚内,工人正在割第一茬韭菜。 记者尹爽 摄□本报记者 尹爽进入1月份,连续的大雾、雨雪天气,让冬暖棚里的蔬菜“抑郁”不已,总是不能与太阳相见,不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