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高 地 进 发 ——菏泽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高地纪实
2012年1月8日,这是一个必将记入菏泽发展史册的日子,也将成为菏泽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节点,一个令960万菏泽人深刻铭记的点……这一天,省委、省政府在菏泽市召开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座谈会,正式吹响了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号角。
几乎是同时,在巨野,风在宽阔的水面荡起层层波纹,石驳岸上,庞大的起吊装置耸然兀立,背后100多米处新兖石铁路上,一列火车隆隆驶过,这是洙水河航道巨野港,一条铁路大动脉与一条黄金水道在这里如影随形,尽显县域经济发展的张力;在东明,数十家施工单位,数千台施工机械,近万名施工人员正日夜奋战在工地一线,这是东明石化集团300万吨/年重质油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现场,在这些劳动者的脚下,一条绵延数百公里的输油管道由黄海之滨直达这片中原腹地……这只是菏泽各个县区竞相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一场逐鹿高地的攻坚之役早已在菏泽大地上打响,并且鼓声震天,战火正酣。
高远目标:战术核心
2012年8月10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润田这样告诉前来采访的媒体:“菏泽人就是要横向对比。要放在全省140个县区中比县域,放在17个市中比菏泽,放在周边四省九市66个县中看各个县区,放在四省九市中看菏泽!”
在很长时间内,菏泽干部在思维方式上习惯于纵向做对比,自己跟自己比,较少做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年年比年年有成绩,年年有进步,但是在年年总结成绩的过程中,菏泽与外地距离越拉越大。近年来,菏泽干部在思维方式上发生巨变:由纵向对比向横向对比转变,这种改变让菏泽的各级干部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比出了压力,也比出了动力。菏泽市县两级规划的目标,提的工作标准,都是按横向对比、创先争优的要求去设计的,提出了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的“四高”工作标准:
高境界是大的人生追求,高境界体现在工作标准上就是高标准,所有工作标准都创先争优,争先进位,瞄准一流、争创一流。高效率和高效益分别是低资源浪费和高目标达成。
与四高标准相对应,菏泽在整个发展模式上提出了“四个发展”,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
菏泽人深知,菏泽要想改变落后面貌,每年主要的经济指标,都要比别人增长的幅度更大。发展的更好更快,位次上要有变化,
所以菏泽提出要保三争四,即各县区每年要保证前进三个位次,争取前进四个位次。不仅在省内是这样做,现在市县两级也放在四省九市、66县这个大坐标中,也争先进位,保证每年位次前移——这是形成菏泽今天良好局面的动力之一。
正确战略:战役灵魂
“战略的选择服从于目标的选择,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变菏泽欠发达面貌、打造科学发展高地,所以才选择了这样的战略。一个人没有目标就没有评判道路的是非标准,走哪条路都说不上对错,但一旦目标确定,就有了一个好的道路,科学的道路,宽广的道路,简洁直接的道路。”以赵润田书记为班长的菏泽决策者们这样说。决策者深知,菏泽的欠发达,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严重滞后。
“解决菏泽的欠发达问题,就主要靠大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靠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因此,菏泽的决策者提出了重点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战略,加上农业现代化,就是三化并举、双轮驱动。
选择了工业化、城镇化作为主攻方向之后,菏泽在决定取舍的时候,就有了方向。近几年,不论周围形势如何变化,菏泽咬定工业化、城镇化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现在菏泽发展方式开始转变,经济结构开始改善。
数据表明,原来菏泽三产结构中农业占40%多,二三产业占50%多,比例最大的是农业;现在工业占50%多,三产占30%多,农业下降到16%左右。城乡结构方面,中心城区、县城加上强镇,县域的带动能力、聚集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重点突破:制胜之匙
战略的确定,让菏泽的工作方向摆布、工作路径选择,更加条清理晰,脉络分明……
菏泽发展蓝图中,2000万吨原油加工,4000万吨煤炭,3000万吨煤炭物流,1500万吨焦化,15个百万吨级石油、煤炭深加工项目,600万千瓦装机发电,1000万纱锭,1000万方木材加工,8000万吨食品加工的工业规模为“五大基地一大产业”的工作重点提供了硬邦邦的载体。
如今的菏泽,以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在 “科学发展、技术创新”大旗为引领的发展中,已经成为菏泽发展的重中之重;石油化工产业更是成了工业化的主引擎。和中石油合作的日东输油管道年输油能力达2000万吨;煤电化工产业在菏泽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基础上,也是底气十足。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产业,本来就是菏泽的强项;建设这四大产业基地,是根据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提出,完成工业化就要靠空间布局,产生产业势能,再向下做商贸物流基地就是顺风顺水;文化旅游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决策的指引下,菏泽也做菏泽的复合文化文章,既有齐鲁文化、又有燕赵文化,还有中原文化,还有黄河文化、梁山文化、红色文化,这些文化的复合叠加形成了这一方水土和这一方人特别的文化底蕴。
菏泽的干部们深知,菏泽基础差,把这些产业做好,一要靠改革,二要靠开放,作为菏泽,重点靠开放,主要走开放之路,要把菏泽的“围墙”推倒,让干部出去,让资源进来、资金进来、人才进来,在全国乃至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来配置资源,实现高效配置,实现快速膨胀。
菏泽干部为了项目付出可谓巨大: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杨永昌,为了中石油项目,往北京跑了80多趟,这种干事的精神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感到非常钦佩。
制度机制:战役保障
在如今的菏泽,三四十名厅级干部,一二百名正县级干部,一千多名副县级干部,两三万名科级干部,再加上几千名企业家,几万名企业干部都在集中力量干事业,发展项目,他们称之为五加二、白加黑,其他地方的干部是出力流汗,在菏泽是以命相搏!是什么动力让他们如此?
“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决定意识,大家得有共同的存在,共同的感性材料,头脑加工后才能形成共同的结论,所以叫大家干一个活,感性材料都一样才能最终形成合力。”赵润田这样表示。
菏泽采取了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领导小组制度、加上项目分包责任制,两种机制叠加。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常务副市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都被压上担子,订立目标,做不到就下台。
在单县,干部一个月一评比,评比完了谁第一名,谁第二名,就在县委里面贴着照片,出来进去大家都能看到,叫全县人民、全市人民都知道这段时间谁出的力最大,谁在干事,谁干得好,谁干得差。
同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变相马为赛马,谁跑在前面谁就是冠军。
怎么评判谁跑在前面呢?在菏泽就是通过每年的科学发展考核评出名次,考核的重点是大项目观摩、地方财政收入等。分别奖励考核结果一、二、三名的县区党政班子20万元、15万元、10万元,还提拔一名正县级干部,而且重点培养,提拔谁就由县里投票决定。排名靠后的县区就和提拔没有关系,这样要提拔就提拔干得好的。实践反复证明,有责任制才有责任感。只有在制度和机制层面进行创新,才能为一个地方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时日相催,责任在肩。如今的菏泽人深知,面对这场只能必胜的高地之役,菏泽干部只有集中精力抓工作,脚踏实地抓落实,心无旁骛抓发展,咬紧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宏伟目标不放松,不摇摆,不懈怠,用百分之百的心思,下百分之百的气力,才能使菏泽科学发展步伐迈得更快、更大、更坚定。只有始终坚持真抓实干,干得比别人多、比别人实、比别人累、比别人苦,扑下身子,攻坚克难,菏泽的发展才能继续充满生机活力,打造高地的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记者 王 众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