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名人爱植树,自古名人爱植树
[摘要]岁月如歌
植树节将至,此时气候温暖,春雨飘落,利于树苗成活。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植树绿化的优良传统。 《山海经》里有“夸父追日”的传说,说夸父临死前扔掉手中柱杖,化为森林,造福于人类,反映出上古时期人们植树造林的美好愿望。《礼记》有云:“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是说在春天植树是最美好的道德行为。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名人植树的趣闻佳话。
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病危时,曾给后主刘禅写信:“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多年来栽种的800株桑树作为日后子女生活费的来源,节省了朝廷的开支。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的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肃然起敬。
东吴名医董奉,妙手回春,为人治病却不收钱物。他每治好一个轻症病人,就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症病人,就种5株杏树。天长地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万余株杏树,每当杏子成熟,他就把果实换成粮食分给穷人,“杏林佳话”也传为千古美谈。
东晋诗人陶渊明平生最爱柳树,他在房前栽了5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还写了许多柳树诗,比如“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也难怪世人称他为“柳痴”。
到了唐代,植树活动已蔚然成风,许多诗人对植树绿化多有描绘,从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光好,绝胜烟柳满皇都”,李白的“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名句中,不难领略到当时植树的文化韵味。
就连唐代的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也特地带去许多柳树苗,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这些树便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如今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宋代文豪苏轼小时候爱种松树,他在 《戏作种松》一诗中咏道:“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后来苏轼两度出任杭州地方官,筑起长堤,又“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这长堤就是现在的西湖苏堤。他被贬黄州时,筑屋于东坡之上,自号“东坡居士”,在屋前广种桑数,留有诗句“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他被贬定州时,栽下的两株槐树至今仍屹立于河北定县文庙前院,人称“东坡槐”。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以讨饭为生。有一天,已经两天没吃饭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5亩以上土地的家庭,都要种柿、桃、枣树,不种者要受罚。
明代才子唐伯虎一生酷爱桃花,还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唐伯虎多次进京赶考,却都名落孙山,对科举再也不抱任何幻想。回乡之后,他便在城北建了几座茅屋,广种桃树,他自称“桃花庵主”,从此过起了逍遥生活。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曾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26万余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还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民国时期的爱国将领冯玉祥爱树如命,被誉为“植树将军”。他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驻兵徐州时,他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下一首诙谐的护林打油诗:“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
□刘亮
新闻推荐
武城建造全国专业中央空调配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