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归零的监督机制必须面对社会拷问因为媒体披露近乎荒唐

德阳日报 2011-11-15 04:12 大字

“归零”的监督机制

必须面对社会拷问

因为媒体披露,近乎荒唐的宇松铁路严重质量问题得以浮出水面。面对这一事件,人们为错误被纠正而欣慰,但更有强烈的后怕和激愤:没有媒体揭露,此事又当如何?在事情的演变过程中,内部监督、质量监理、招投标制度、安全监管等一系列规章如何陷入“归零”一般的境地?还有多少车辆、多少生命悬在脆弱的桥墩之上?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掌握情况十分有限,从理论上讲,其对监督效果远不如工程监管者来的有效和直接。然而从宇松铁路调查的情况看,种种监管机制在建设过程中根本没有发挥作用。从最开始的合同诈骗,将国家严格制定的招投标管理办法变成一纸空文;接下来的违法转包分包,直接违反合同法、建筑法相关规定;再到现场施工检查不力,监理单位、监理制度形同虚设;最后是安全质量检查缺位,根本看不到铁路建设指挥部的检验、督察。

不难看到,确保工程质量的种种机制、规定,仅仅因为一句“高层的关系”,就像塔罗牌一般被全部推倒。尽管中间曾经出现过对偷工减料、违法施工的《处罚决定》,甚至连施工工人都提出强烈抗议,但问题铁路的修建仍在继续。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正常的监督机制、纠错机制失灵失效,更可怕的是让媒体和公众成了最后的问题发现者。

近年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工程建设领域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情节十分严重,但都是媒体进行调查才予以揭露。其中暴露的政府有关部门的“后知后觉”,企业监督自律的空置,行业规章制度的失效等屡见不鲜。这不是媒体之幸,而是社会之痛。

在一个现代高效的法制社会,必须对各种社会主体和活动制订完善的体制机制,并据此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对违法行为进行约束、惩处。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必须有负责的监督主体和顺畅的监督渠道。如果对种种严重的问题视而不见、知而不察,那就是监督机制得了重症,只能猛药医治乃至施以大手术。从这个意义上讲,治理失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比拆除重建问题桥墩更为重要。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规范审批权

仅有“瘦身”还不够

国务院14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规范行政审批权力的运行,不仅事关政府改革,而且事关百姓利益,受到公众普遍关注。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于2001年10月。10年来,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区、市)原有的审批项目一半以上被取消调整,行政审批的配套制度得到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得到强化,改革成效有目共睹。

但是,与人们的期待相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仍然不够深入。一些本该清理的审批项目仍被政府揽在手中,有些地方和部门换个名目后继续保留原有审批项目,有的将审批权悄悄转给下属机构,有的还在不断设置新的审批项目,还有的以“红头文件”等形式、打着各种名义搞变相审批。最新曝光的许迈永、姜人杰等利用审批权寻租的系列腐败案件,凸显了行政审批制度漏洞。

上述问题表明,已有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比较浮浅。由于缺少长期规划和整体考虑,改革更偏向于审批项目数量的压缩,而对数量减少后的监管、运行方式和效果关注不足,给了一些地方和部门搞表面文章的空间。依附于行政审批权力背后的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也使得改革缺少持续推进的内在动力。

步入“深水区”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需要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通过权力“瘦身”来减少谋利冲动,也需要严格依法设定和实施审批事项,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大对寻租腐败的惩罚力度。更为重要的是,要创新改革思路,改革机制,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改革向主动性、预防性改革转变,从重改革过程和规模向重改革质量和效果转变。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规范审批权力运行也不可能一抓就灵。但只要在治本上多下些苦功夫、真功夫,由行政审批权集中所带来的难题终有破解之日。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新闻推荐

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生贫血状况严重

一项针对宁夏、青海、陕西和四川等地贫困或欠发达县的小学生群体研究发现,34%的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失衡和铁元素缺乏,仍然是影响这些地区儿童生长与发育的重要问题。这项研究始自2008年,是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