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一个农机手的故事,一个农机手的故事

陵城区报 2011-11-10 19:34 大字

农机手,一支应农业机械化之运而生的农村新型致富队伍,像战士冲锋一样抢收抢种、南征北战,帮助农民颗粒归仓。十年前,还是单打独斗的几个身影,现已成为农村一道亮丽风景。赵世奎,这名37岁的“老”农机手,用自己的经历讲述着。

陵城镇赵奎武村的赵世奎,曾以贩菜为生,1999年麦秋,凭着娴熟的驾驶技术被雇为联合收割机司机,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尝到了一天能赚2000元的甜头。那时,全县仅有3台联合收割机,地多机少,排队的人见首不见尾。“这真是个来钱快的营生!农闲时候也不用占用劳力。 ”25岁的赵世奎脑子活、有闯劲,借钱凑了86800元买了台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担忧地说:“三儿啊,一亩地几十块钱庄户人家谁舍得用,你借的债可怎么还啊! ”事实证明赵世奎的坚持对了。

2001年一开春,赵世奎就提了车,盖了车库。 5月初,南方小麦即将成熟,赵世奎揣上两万块钱,兴冲冲地驾着爱车开始南下。由于没有经验,走了十多天才找到湖北老河口一片待收割的庄稼,但因地势低洼,作业困难,还有几台联合也正在犹豫。摸摸身上仅剩的3700元,就连打道回府都不够了,赵世奎一咬牙第一个进去作业,5天下来纯赚了9000元。这一仗打得很顺利,接着转战漯河、涡阳、商丘,最后返回陵县加入本地麦收。一圈下来,晒得黑黢黢的赵世奎纯赚了5万余元,淘到了第一桶金。此后,他农闲做买卖,农忙当农机手,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单打独斗形不成气候,拧在一起力量大。 ”这是赵世奎多年来得出的结论。每年,他都积极参加县农机局开设的各类农机培训班,不断提升技术本领,开阔眼界,2010年10月,顺应形势成立了聚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现已有百余台农机入社。赵世奎一直注重机械更新换代,目前他保有2台小麦机,1台玉米机,2台大型拖拉机。得益于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只赵奎武村就从十年前的1台增加到现在的17台农机,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自走式、背负式小麦机保有量达2400台。今年全县有40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0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作为老牌农机手,赵世奎带队出征时愈发意气风发。

农机手最怕作业时机械出故障,为此,出征前一个月赵世奎就仔细检修一遍,经验丰富了,光听动静就能知道哪里出了毛病、哪个零件该换。“通常一连六七天不分昼夜地抢收,几乎把人熬干,一个麦秋过后总能‘减肥\’十几斤。 ”他打趣说。赵世奎的绝活是对付倒伏麦子,只要麦秆与地面间的空隙不低于三公分,就能准确无碍地作业,作业费是普通地块的两倍左右,这让同行既嫉妒又赞叹。另外,他发明的“二次割刀”,可有效减轻机器负荷,1小时多割2亩地,而且脱粒干净,这种方法很快在合作社和全县推广,受到众多农机手欢迎。赵世奎还有他值得称道的“光荣历史”:今年5月26日,在全市农机跨区作业出征仪式上,他作为农机手代表发言;6月1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来我县检查指导麦收工作,接见了刚刚跨区作业回来的赵世奎。“河南新蔡有户人家,我第一年去时,他家娃娃才9岁,今年都19了,我们认了干亲。湖北老河口有位村支书,这些年我们走得跟亲戚似的……”正如其他农机手一样,赵世奎在南征北战中品尝着酸甜苦辣,也收获着别样风景。

□记者 任晓敏 通讯员 郭鹏 朱玉智

新闻推荐

陵城镇“乡村文明行动”进行时,陵城镇“乡村文明行动”进行时

做好“民生”文章 铺就群众幸福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