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打造优势集群 延伸产业链条 统筹城乡发展曹县产业招商撬动经济超前发展

菏泽日报 2011-06-03 10:52 大字

本报讯 (通讯员 宋银生 郭登奎 记者宋庆思)今年,曹县把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块状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精彩之笔,围绕林木加工、精细化工、芦笋加工、棉毛纺织等四大主导产业,通过到经济发达地区蹲点招商、亲情招商,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截至目前,先后签约过亿元项目48个,总投资额达341亿元。涉及医药化工、棉纺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占四大主导产业的50%。

曹县是民族大县,有很多回族兄弟从贩羊毛、洗毛、加工毛条起步,并在无锡、昆山、河南桑坡等地从事皮毛经营,发展纺织企业300多家。近年来,南方电价和劳动力价格上涨,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溢。为此,县里专门创设园区,承接转移。仅民族毛纺循环经济工业园就新上洗毛、梳绒、并条、碳化毛加工项目30多个。同质化的企业在扎堆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曹县以王集镇为中心,皮毛加工辐射十多个乡镇,企业60多家。同时很多企业向毛纺织、印染、服装纵深发展,总投资达60多亿元。曹县是“中国桐木加工之乡”、“中国杨木加工之乡”和“中国芦笋之乡”,县里最先招来芦笋加工企业——中粮大宝,接着又引进紫山集团等20多家芦笋龙头加工企业,引导农民种植企业所需果蔬。庄寨镇农民最先加工桐木拼板,精明的企业家在上下游做文章,锯末加工成中密度板,树根则加工成细木工板,从树根到树枝,从锯末到刨花全部吃干榨净,产业不断升级,由桐木拼板到家具配件、成套家具、工艺品。现在林木加工遍及全县27个乡镇办事处,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600多家,从业人员27.6万人。目前,曹县出现了林木加工、精细化工、芦笋加工、棉毛纺织等企业群体,形成全国最大的桐木交易市场,农民人均纯收入30%以上来自林木产业;芦笋种植面积18万亩、加工企业24家,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加工生产基地,笋农亩均收入10000多元;纱锭总数发展到50万锭,成为全国最大的色纱生产基地。

农忙时走出厂房可以耕地种田,农闲时放下锄头成企业工人,在曹县己形成共识。霍玉阁是王集镇一位农家妇女,她每天早晨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忙活一个多小时后,回家吃过早饭、换上工作服,再到离村很近的一家工艺品企业上班,每个月都能挣八、九百元。在曹县,像霍玉阁这样既耕作于田间又活跃在工厂的农民就有17万多人。近年来,曹县统筹城乡发展,鼓励服装、机械、食品行业中劳动力需求大、技术含量低的企业把车间办到乡镇、办到农村,利用闲置房屋等设施生产,吸纳农民就近就业。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成为务农、做工兼顾的“两栖农民”。曹县把转移农民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不仅解决了当地工商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也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在这一发展新理念的带动下,曹县走出了一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同步和谐发展的新路。

新闻推荐

多种粮多产粮售好粮 单县农民获国家大奖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