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北京恩人代表再回什邡记行

德阳日报 2011-04-22 22:41 大字

刘峰(右一)与红白镇柿子坪村村民道别。吴志刚 摄 姚成礼(左一)给刘义珍(左三)送上生日祝福。本报记者 汪巧摄 韩殿臣(左一)在七一中学高一十六班的主题班会上落下男儿泪。吴志刚 摄 人间四月天,美好的季节。面貌一新的什邡,向世人展示着特大地震后迅速崛起的种种奇迹。4月17日,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迎来了几位特殊的人,他们是灾区的建设者,更是灾区群众终生铭记的亲人……

刘峰

一条路 一座桥

一段情

北京的兄弟真好真好,黑黝黝的脸庞映着孩子的微笑。北京的兄弟真好真好,你的真情铺满幸福大道。喊一声兄弟我永远忘不了,你的辛勤换得我家园的美好。喊一声兄弟我永远忘不了,我们永远永远记得你的好。 ——摘自歌曲《北京兄弟》

2008年6月,是北京市政二公司项目经理刘峰来到什邡的日子,到2011年1月离开,他一共回了两次北京。

今年1月,刘峰正式结束在什邡的援建工作,回到北京,而到4月18日,他已经回了四次什邡,仅在4月,他就回来了三次,除了工作,他说,这里有他太多的牵挂。

行驶在北京大道上,曾经在这里“战斗”的画面再一次浮现眼前。这是刘峰接到的第一个援建任务——广青公路一期。这条路把什邡师古、湔氐、洛水、冰川、蓥华、红白6个重灾镇与外界连接起来,被誉为“什邡通向外界的生命线”。而就是在这条“生命线”上,这个32岁的年轻人带领他的“铁军”苦干4个月,创造了让人称赞的“北京速度”。

听说北京恩人要“回家”,王明早早等在京安大桥,他说,一定要见一见日思夜想的人。

王明是什邡运输公司红白—什邡段的客车司机,灾后重建三年里,每一天,他都见证着什邡的变化、红白的变化,对于京安大桥感情尤为深,他说,这里有自己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记忆。

那是2010年的4月27日,王明有幸成为京安大桥通车剪彩仪式上第一个驾车通过大桥的人。“那天有的群众本来早就该下车,但听说京安大桥要通车了,宁可倒回去走一段路也不下车,通过大桥的那一刻,看到周围戴安全帽的修路工人,大家都自发推开窗,向他们挥手,连声喊谢谢,每次经过京安大桥,我都会想起这感人的一幕。”王明感慨地说,“北京援建者只有工期,没有假期,因为他们,什邡才有今天。”

见到刘峰前,王明说自己并不认识,但当见到刘峰的那一刻,王明笑了:“这张脸我再熟悉不过了,每天都会在路上看到他,但只知道他是北京来的援建者。”

在红白镇柿子坪村5组,李卫明站在自家院坝里焦急地张望着,因为地理位置特殊,站在他家的院坝上,能把整个京安大桥尽收眼底。看着载着北京援建人员的车辆经过大桥,49岁的李卫明激动地对家人说:“恩人回来了,北京恩人回家了。”

知道北京恩人要回什邡后,李卫明坚持要让恩人到他家坐坐。“以前他们忙,每次请他们到家里坐坐,吃顿饭,他们都说要赶工,到离开时,都没来家里吃口饭,这一直是我的遗憾。”李卫明说,“这次说什么也要请他们来家里吃顿饭,叙叙旧。”

一桌丰盛的坝坝宴,一个大大的拥抱。见到刘峰的那一刻,李卫明紧紧握住他的手:“兄弟,可把你盼来了,今天,说什么也要好好喝一杯。”

伴随着《北京亲人我爱你》的悠扬旋律,一顿团圆坝坝宴,刘峰吃得别有滋味。“今年已经回来了4次,但每一次回来,都有新变化,什邡就是我的家,我会常回家看看。”面对热情的“家人”,刘峰感动地说。

姚成礼

亲人间的

“第一次”见面

捧一束无私无畏献给你,在没有硝烟烽火的战斗里。捧一束爱心献给你,在拯救同胞生命的日子里。让历史记住你,金碑刻记写上你的名字。让人民记住你,读你懂你把你装在心里。

——摘自歌曲《永远记住你》

4月18日,两个特别的亲人“第一次”在什邡见面,一个是北京潞河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姚成礼,一个是什邡洛水镇渔安村10组村民刘义珍。

刚提起刘义珍这个名字时,姚成礼显得有些茫然。什邡第二人民医院与姚成礼工作过的同事说:“她是因为胆结石住院,当时情况不严重,打算择期手术,结果第二天你查房时,她已经高烧,你当即要求作急诊手术。”同事话音刚落,姚成礼接着说:“我想起她了,当时情况很危急,不立即手术就要危及生命,但她的名字,真记不住了。”

作为首批北京对口援建什邡的医疗队员之一,三个月时间里,姚成礼做了上百台手术,虽然记不住每一名患者的名字,但患者当时的病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这些情况,至今他都能准确的随口道来。

医院门诊大厅内,刘义珍抱着鲜花左顾右盼,听说为她做手术的北京医生要回来,刘义珍激动了好几天。“当时我已经昏迷了,后来只听说是北京来的医生为我做的手术,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都不清楚,也让家人找过他,想说声谢谢,但他天天都在做手术。”刘大姐说。

听说北京恩人要来义诊,当地的许多群众都早早的等在候诊室里。回到熟悉的诊室,三年前的一幕幕像电影般回放。“当时外科只有43个床位,但因为收治的病人太多,加床都加到了43床。”姚成礼回忆说。

姚大夫义诊,刘义珍就一直默默地坐在诊室外等着。她说,这次怎么都要请恩人到家里坐坐。“还有一个大姐也要请姚大夫去她家吃饭,怕他被抢走,我就坐在这里等他。”刘大姐憨厚的笑笑说。

刘义珍家里,家人们正为迎接恩人的到来忙碌着,刘义珍的弟弟买来纸墨,在红纸上写下“欢迎北京恩人姚老师回家”,贴在最显眼的堂屋前,亲戚们杀的杀鸡,买的买板鸭,都说要为恩人做一顿最好吃的农家菜。

而“家”的变化,让姚成礼感慨不已。“现在除了医院门前的那条路我还熟悉,好多地方都不认得了,三年时间,变化太大了,现在的家好漂亮。”

除了什邡这个“大家”的变化,刘义珍的小家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家人搬进了新修的农家院,亲人们也已从地震的伤痛中走了出来。9月,这个家里又将有新的生命诞生。

坝坝宴上,得知当天是刘义珍的生日,姚成礼端起酒杯,真诚祝愿刘大姐生日快乐,看到恩人要敬自己酒,从不喝酒的刘义珍也端起酒杯激动地说:“这是我有生之年过得最开心的一个生日,你能来家里做客,就是我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什邡之行,姚大夫走哪都带着相机,到哪都要拍上几张:“我要把这些照片带回北京,带给家人,带给同事,让他们看看,我的家有多美!”

韩殿臣

七尺男儿的

三次落泪

你从那和谐的召唤中来,手拉手心连心连通血脉。你从那遥远的北方走来,倾注着首都人民无限的爱。你从北京来,你从北京来,一腔炽热点亮了雨后精彩。你从北京来,你从北京来,章洛大地迎来了春暖花开。

——摘自歌曲《你从北京来》

在什邡七一中学高一十六班主题班会上,一声熟悉的“韩校长”,让北京21中德育主任韩殿臣百感交集,再一次落泪。

在34岁的韩殿臣的记忆中,这是自己第三次落泪。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在当志愿者期间,两个不相识的外国人跑来用中文对韩殿臣说:“中国加油!奥运加油!”那一刻,他落泪了。

2009年,经过近180天的组织和训练,在10月1日当天的国庆六十周年庆典活动上,韩殿臣带着由400名学生组成的方队接受检阅,为祖国繁荣昌盛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他又一次落泪了。

2010年4月18日,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震极重灾区,见到曾经的战友和学生,他第三次落泪了。

韩殿臣是2009年10月作为智力援建什邡的第二批挂职干部来到什邡的,当时七一中学还在建设中,一年的课,他都是在板房中上的,走在如今焕然一新的校园里,韩殿臣感慨不已:“我走之前正赶上搬新学校,当时这里都还是黄土呢,你看现在,到处都是一片新绿。”

“这不是鱼塘里的石板吗?”经过学校林间的石板路时,韩殿臣惊讶地问。“是啊,我们把这些东西都留下了,那里还有你当时给学校买回的树苗,现在都长得好高了哟。”七一中学的余校长告诉记者,尽管韩殿臣只在七一中学呆了一年时间,但和学校的老师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草一木都是韩校长和我们感情的见证,所以都保留了下来。”

韩殿臣为七一中学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在老师同学的印象里,韩殿臣上班的时候,无论天晴下雨都骑着自行车,和每一个见面的老师问好。在校园里,他总是推着自行车走,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要让学生遵守纪律,就得先有表率作用。在学校行政大会上的最后一次发言上,韩殿臣深有感触地说:“当初下派到七一中学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我下派的环境是最艰苦的,但我却认为,我是所有下派干部里面收获最大的,在这里,我见证了七一中学的飞跃成长,见证了全体七一人的努力奋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而我能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我无比自豪。”

那一年里,学校发的工资和福利韩殿臣一分都没有要,还自已掏钱捐助学校里的贫困学生,离开学校时,他又为全校教室、办公室安上时钟,寓意“惜时”。这一次,当他再次回到学校,为大家送上了自己的书法作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说,这既是对自己的激励,也希望能够给全校师生带来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对于韩校长的了解,高一十六班的令狐瑞丽都是从师哥师姐的介绍中听来的,第一次亲眼见到韩校长,从他手中接过奖状,令狐瑞丽激动不已:“虽然是第一次见到韩校长,但却那么亲切,他是我们的良师,更像我们的长者。”

学校红枫林里,韩殿臣亲手种下一棵红枫树。“这是我生命中的另一个孩子,我会一直关注它的成长。”临走前,韩殿臣意味深长地说。

本报记者 汪巧

新闻推荐

市二医院启动“三好一满意”活动

(记者唐丹)5月10日,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式启动“三好一满意”活动,将用三年时间,通过开展一系列结合工作实际的活动,进一步加强管理,着重解决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达到“服务好、质量好、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