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地震袭来,他们仍坚持手术震后半小时,盈江县医院6名医护人员护送伤者安全走出手术室

济南时报 2011-03-14 17:51 大字

图一:刘涛在询问志愿者伤者的受伤过程刘有杰摄

图二:3月13日,来自北京紧急救援培训中心的10名医疗服务志愿者赶赴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参与救援行动。近日来,来自北京、四川、福建等地的志愿者队伍纷纷赶往盈江灾区,参与抗震救灾。 新华社发

□本报特派记者 刘有杰 柴颖颖 发自云南盈江

手术中地震发生,他们抱在一起

他瘦瘦高高的,戴一副无框眼镜。

他所在的盈江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目前是德宏州内最大的县属非营利性综合医院,也是县里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当地人遇到比较严重的疾病都会到这里来治疗,而近两年频繁的地震,致使走廊里经常加床。

地震来临时,他正在医院住院楼8楼手术室里做手术,而8楼似乎是盈江县最高的建筑物,大地震动,高处的他更加无法站稳,只好用左手扶着病床,右手紧紧握住手术刀。

手术室外已乱成一锅粥,尖叫声、火警警铃声,玻璃破碎声交织在一起就像过年时放的鞭炮,清脆刺耳。

停电了,无影灯瞬时熄灭,在封闭的手术室里,他甚至看不到对面的两名助手,刚刚发生震动时,他看到两个人互相抱在一起。

楼外开始喧嚣,很多人都跑到了楼下,怎么办?他在想,他还是一句话都没有说。

“嘭”,无影灯亮起时那种特殊的响声,让他空白的大脑一下子恢复运转,就像无数次给病人做手术前,无影灯亮起后的感觉,这是一种自信。一名助手摸黑打开了旁边的应急手术灯。

他还是没有说话,举起右手示意护士给他换手术刀。

女儿出生时,他没在妻子身边

躺在手术台上的伤者是3月9日送过来的,车祸导致其大腿骨折,他已经给伤者做好了固定,正准备缝合,预计还需半个小时。

汗不停地从他额头冒出,旁边一名护士每隔几十秒就要为他擦一下,这让他想起了女儿出生时的情景。

2010年12月31日,他结束了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一年的学习,回到家里。在县医院骨科工作了5年,院长将他作为业务骨干来培养,去学习时,院长嘱咐他,机会难得,要好好把握。

他当然会好好把握,将大医院里的医生叫做专家,而他自诩小兵,整天跟着专家后面,不错过任何一例能参加的手术,从昆明回来时,身旁一个超大纸箱里装了100多本业务方面的书,花了他3000多元。

9个月大的女儿因为缺钙现在还没有长牙齿,他很自责,上周才开始给女儿吃药。

女儿出生时,远在昆明的他没能赶回来,妻子在手术室中,他给姐夫打了一个又一个电话,他恨自己不会分身术,更恨没有实现对妻子的承诺,陪在她身边。

当姐夫告诉他,女儿顺利出生时,他发现自己一身冷汗。

叫“心怡”吧,希望她能一生心情愉悦,初为人父,一种无法替代的责任感压上肩头。

女儿现在由母亲照顾,他的父母几十年前从湖南支边来到这里,他在这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子,他的皮肤在这里算是白的,因此很多人都说他不像当地人。

但他自己最清楚,盈江是他真正的故乡。

地震当天

他做了3例手术

地震当天,中午11点半开始给这名骨折伤者动手术前,他已经做了两例手术,一例是清创,另一例是取钢板,虽都是小手术,但他已经站了近4个小时。

一名医生走进手术室,劝他们尽快撤出,楼体已有很多裂缝。

他还是一句话也没说,心想,楼没塌,就问题不大,再过十几分钟手术就能完成。

这时他抬头看了看同事们,在口罩和手术帽包裹下,一双双没有畏惧的眼睛让他很有安全感。

他回想起,2011年1月1日,那是他从昆明回来的第二天,他上午就赶到医院报到,貌似一切正常,同事们中午还为他接风。

然而1月1日15时31分58秒,盈江县平原镇发生了4.6级地震,平原镇是他老家。

一年不在盈江了,他被剧烈的震动吓了一跳,家里没事吧?他往家里打电话却始终打不通。

“去地震创伤科吧,那里缺骨科医生。”医院领导紧接着打来电话,看着越来越多的伤员,他只能为家里祈祷。

盈江县人民医院地震创伤科,每有大地震就会自动成立,这是2008年8月20日,盈江发生5.0级地震后延续下来的传统。

后来他回想,也许是频繁的地震早已使他和同事们麻木。麻木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他看到别人为小地震大惊小怪时,总是会心一笑。

震后半小时

他们做完手术才撤离

时针指向下午1点30分,地震过去32分钟了。

当他缝完最后一针,发现汗水早已湿透手术服,封闭的空间内温度达到了30多度。

楼内悄无声息,喂,有人吗?他试着喊了一句,但没有一个人回答。

电梯肯定没法用了,一名身体比较壮实的医生背起伤者,另一名女护士举着药瓶,他们不紧不慢地走出来了。

楼外的景象让他没有想到,接踵而来的伤者只能席地而躺,哭嚎声、哽咽声不绝于耳。

他没有迟疑,撸了撸袖子,开始给一个头部受伤的人止血。

现在想来,他觉得那天发生的事情就像做梦一样,而他时不时豪爽的笑声,让人感觉很可爱。

医院墙上写着:“匡世济人,救死扶伤”。

他想起大学毕业时,在最后一堂课上,老师将一把手电和一把雨伞放在讲台上说,医术自然重要,而医德则是一名合格医生的基础。

一把手电,预示着无论白天或黑夜,一把雨伞,预示着不管刮风和下雨,只要病人需要,医生都要挺身而出,别无选择。

他叫刘涛,今年30岁。他的两名助手叫胡加涛、廖文德,麻醉师叫明中坤,一名护士叫张建丽,另一名护士记者没见到,大家都叫她小芳。

震后第三天

他依旧在接诊

3月13日下午,盈江5.8级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3天,但刘涛依然奋战在医疗一线,整个下午他接诊了几名伤者。

下午3点,忙了2个多小时,他才有空坐下来休息一会。震后,除了晚上能睡几个小时,白天根本容不得他休息,整个地震创伤科医生不到10名,每天都有不少新伤员被送来。

不到十分钟,一人包裹着受伤的左手前来寻求救助,了解到他是为家里扎竹帐篷时不小心割伤了手指,刘涛签字给他开了绿色通道证明,让他去拍CT,刘涛需要确定他的手是否伤到了骨头。地震后,为了最及时地抢救伤者,所有人会先得到救治,不用支付治疗费。

一点鲜血滴到刘涛的白褂上,刘涛只是看了看,继续填着单子。

又一人躺在担架上被送来,据其家人说,地震时他在喝酒,倒坍的房屋虽没砸到他,但他却不省人事,三天了,家里想尽了办法,但他依然昏迷,家人只好将他送来。

刘涛领着他们到了医院CT室,一边安慰病人家属,一边在想病人到底是什么情况,如果这里救治不了,就需要联系转院。

当他从CT室回来,一位老人被送来,一块从墙上掉落的砖头砸到了老人眼睑,他查看后,联系医院五官科医生为老人缝合。

刚关了电话,那名手指受伤的伤者已经返回,他看完CT片子后,边戴口罩边嘱咐护士准备做缝合手术。

……

截至下午5点,刘涛已经接诊了十几名伤者,但从他脸上却看不到半丝疲倦,按照往常,他需要值班到晚8点才能回家。

新闻推荐

历下新图书馆年底前投入使用

时报3月29日讯 (记者孙镇镇)今天,记者从历下区文化局获悉,今年年底前,历下区新装修的大型图书馆就将投入使用,图书馆位于十亩园小区,市民在借阅图书的同时,还可以浏览电子阅览室。历下区现在的图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