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冯友兰的挽妻联

济南时报 2010-11-15 10:07 大字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媒体人,书评人。著有《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等。

1915年,由上海中国公学的同学介绍,冯友兰认识了辛亥革命的前辈任芝铭先生的三姑娘任载坤,任女士当时正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比冯友兰年长一岁,够得上当时“新知识,旧道德”的标准。很快冯友兰便和任载坤订了婚。

两人订婚时,有约定,等任载坤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以后才能结婚。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设本科和专修科,关于婚姻问题,专修科没有什么限制,本科只收未婚学生,如果中途结婚,就要中途退学。当时在北京,北京大学是男子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是女子最高学府,两人各居最高学府,恰好两人都是1918年毕业。这样的结合,在全国也可以说独此一对佳偶绝配。

1918年夏,冯友兰与任载坤在开封结婚。冯友兰与任载坤婚后育有四子,女儿冯钟琏,次女冯钟璞(作家宗璞,著有小说《野葫芦引》等),子冯钟辽,次子冯钟越,多学有专成,显然是受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影响。随着子女的出生,任载坤即主司家务。回首家庭生活往事,冯友兰的女儿宗璞说:这么多年,我觉得父母一直认为生命有更高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在父亲,就是他的哲学他的教育事情,在母亲,就是帮助父亲完成他的事业。

杨长春的《一代宗师存风范――― 亲友漫忆冯友兰》文章中写到,冯友兰在家里是一个“甩手掌柜”,他能以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以著述,这得利于夫人任载坤的倾力支持。冯友兰的妹夫张岱年曾经感叹:在家中谁也比不上冯先生的,冯友兰一辈子从来没有买过菜。宗璞笑着补充:说一辈子没有买过菜也不尽然,在昆明时,母亲身体不好,父亲也曾带我赶过集,不过父亲确实很少做饭,“君子远庖厨”这句话放在他身上倒合适不过。

西南联大时期,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教授的衣食都成了问题。于是,教授夫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赚点零花钱,维持生活。任载坤为了让冯友兰安心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设油锅卖麻花补贴家用;而梅贻琦校长的夫人韩咏华卖“得胜糕”,寄予着抗战“一定胜利”的信念,此糕很受欢迎。

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要离开昆明的时候,据冯友兰的回忆,教授们大都把从北方带来的东西在街头拍卖,家属们坐在街头摆地摊,占了很大一块地方,持续了几个星期。

“文革”期间,冯友兰蹲牛棚,夫人任载坤天天站在远处眺望,盼他回来,那个地方被冯友兰命名为“望夫石”。任载坤还定期到黑帮大院给丈夫理发。夫妻同甘苦、共患难,度过了这段非常时期。

1977年10月3日,任载坤撒手西归,冯友兰作挽联送别妻子:在昔相追随,同患难,共安乐,期颐望齐眉,黄泉碧落汝先去;从今无牵挂,断名缰,破利锁,俯仰俱不愧,海阔天空我自飞。

“期颐”,称百岁之人。“齐眉”,比喻夫妻相敬相爱终生。“碧落”,谓天空。上联写夫妻情深意厚,相敬如宾,至老不渝,令人敬羡。下联写作者老来失伴而不灰心,却雄心倍增,更令人崇敬。全联语言流畅、自然,可谓佳构。

1990年11月26日,冯友兰在完成了自己的重要哲学著作后,驾鹤远行了。1990年3月,他自拟了一副95岁的预寿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知道自己的使命,他的著述比肉体的生命更长久。他说:“哲学即仁学,即人学。是人安身立命之学,内圣外王之道,通天地境界之道。”

冯友兰在接近95岁生日时,仙逝。近来,网络上有不少人强烈批评冯友兰“文革”多变。批评者自有批评的理由,但他们却忽视了人在历史中的复杂性,也许并不理解“哲学即仁学,即人学”。对于冯友兰那一代知识分子来说,寿则多辱,这是富于沉痛意味的表述,几乎成了一个谁也躲不过的定律。冯友兰在离开这个世界时,也许他对历史和人生有一点“悔”,但对天地人无愧。或许,他根本没有想这么多,他和妻子任载坤已经分离得太久。他们若能相见,冯友兰也会吟一阕这样的词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新闻推荐

冬季攻势确立雪花啤酒行业领先位置

继11月26日华润雪花啤酒(驻马店)有限公司年产20万千升啤酒项目在河南驻马店市奠基后,29日华润雪花再出大手笔,以2.68亿元竞得杭州西湖啤酒朝日(股份)有限公司45%股权及“西湖”等16件注册商标...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冯友兰的挽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