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乞讨当职业 谋生变谋财兰州市九成乞讨者是职业的 有行乞者一天“挣”1400元

兰州晚报 2010-10-27 19:20 大字

乞讨路费的“学生”、用脚写字的“书法男”、抱小孩跪地叩头的妇女……乞讨者一向被看作是弱势群体,很容易博得人们的同情。在看到这种令人心酸的场景时,许多人都选择了慷慨解囊,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爱心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然而,这些游走于街头的行乞者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因为生活所迫而上街行乞的呢?近日,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根据工作人员的长期摸底调查发现,兰州市90%以上的乞讨人员均属于职业乞讨者,且外地人占绝大多数,其中还不乏有组织的乞讨团体。

乞讨现场一:

一个“孝子”多个“妈”

连日来,记者在兰州市一些繁华路段采访时就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在西关十字附近经常有两位行乞者,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盖着一床大棉被,躺在地上纹丝不动,身边摆放着病历,还有X光片。一旁的中年男子,看样子像老太太的儿子,一到人流量较大的时间段,就开始跪在“母亲”身旁一个劲地向行人叩头。在记者观察的一个小时时间内,就有不下10位行人向这对“母子”施舍钱财。而当人流量较小的时候,该男子就起身走到一旁优哉游哉地抽起烟来。事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几日后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儿子”,但“母亲”却换了一个人,虽然换了“妈”,但孝顺的“儿子”却还是继续向行人叩头,乞讨钱财。

城关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名乞讨者实际是一对“伪母子”,这种组合式的乞讨在兰州市很常见,我们曾经多次查看他们身前摆放的病例,那些病历和相关的证明其实并不是他们本人的,本以为没收了他们的病历和证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他们的欺诈行为。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看到他们时,身边又摆放了更多的病历。”

乞讨现场二:

前脚“卖身葬父” 后脚“筹钱上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这些职业行乞者来说,角色的频频转换正是他们惯用的手法。城关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庆节前,他们在西关十字巡查时就发现了一种只有在电视上才看到过的行乞方式——“卖身葬父”。这位工作人员说:“当时行乞的是一个小女孩,手上还抱着一个骨灰盒,起初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骨灰盒有问题。这个骨灰盒被红布裹得严严实实,正中间放着一张男子的照片。按道理说骨灰盒应该有一定的重量,但小女孩抱着骨灰盒却丝毫不费事,而且还能做各种动作。最终,工作人员要上前检查时,这位小女孩才说出了其中秘密,其实这个骨灰盒就是一个鞋盒子。”

谎言被当场拆穿后,小女孩立即逃出人群,但令工作人员都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十分钟左右,这个小女孩又出现在了另一个地方,这时她的身份从“卖身葬父”的孝顺女儿骤然转变为“筹钱上学”的贫困学生。

讲述:

上街乞讨也有托儿

“这人已经这么可怜了,你们还要赶人家走,还有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当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正要把农民巷的一位流浪乞讨人员送往救助站时,身边突然围上来一群人开始谴责工作人员,并号召围观的市民都能够慷慨解囊对行乞者进行救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有组织的团体配合乞讨正是为了应付民政部门想出来的新招。

城关区民政局救助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的乞丐也有托儿了,他们的目的一方面是阻挠工作人员的救助工作;另一方面则是鼓动行人施舍钱财。不仅如此,曾经发生过围观人群追打民政工作人员的情况。据了解,目前兰州市的流浪乞讨人员大多以外地人为主,本省的主要来自天水、会宁等地,而外省的则以河南、安徽的最常见。经长期摸底调查后发现,如今的流浪乞讨人员中90%以上的都是职业乞讨者,而且背后都有组织者,如果遇到民政部门的干预,就会“群起而攻之”。

民政部门在开展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时,在提供衣物、食物等无偿救助后将行乞者遣送回家,可过不了几天,这些人又出现在街头。

调查:

行乞一天“挣”1400元

之所以职业乞讨者的人数越来越多,想必通过乞讨所得的钱财一定十分可观。城关区民政局救助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我们对这些职业行乞者的收入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在西关十字,我们在观察了一个小女孩整整一天后,上前询问她当天一共要了多少钱。起初小女孩闭口不答,后来经过再三劝说后,她才打开了身上的背包。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里面的钱全都是1块、5块和10块的,毛毛钱特别少,最后工作人员一算,背包里的钱足足有1400余元。当时我们问她这些钱要来以后都是自己的吗,那女孩却告诉我们这钱是要上交的。”

其实经常出现在市民眼中的行乞者基本上都是有组织的,当然也有很多眼光犀利的市民看出了其中的门道。家住双城门的王家栋告诉记者:“我以前也给过他们钱,尤其是那种拖着一个音响放着音乐的残疾儿童。但后来我发现这些残疾儿童拖着的音响都一模一样,估计应该是幕后组织者统一发放的,看来以后给行乞者施舍钱财也要留点心眼了,说不定人家比我挣得多呢,我还傻乎乎地给人家钱。”

民政部门:

职业乞讨者管理难

从2009年10月城关区开展流浪乞讨救助工作以来,城关区民政局救助办工作人员分白班和夜班两班在辖区重点路段进行不间断巡逻、劝离,共计劝离、救助各类乞讨人员1400余人次。此项工作的开展,使城关辖区主要街道流浪乞讨人员较以往明显减少,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城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的流浪乞讨已趋于职业化和团体化。工作人员在劝离过程中发现真正属于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已几乎没有,而好逸恶劳和以乞讨为生财之道的人数在逐渐上升,每天工作人员劝离的大多数是“熟面孔”,提供救助又被其拒绝。

与此同时,乞讨人员的乞讨方式、手段呈现多样化。除了最本分的哀乞苦讨外,同时还出现了残疾型(摆出自己最“残”的一面博得众人同情)、强讨型(拦路强讨)、流氓无赖型、瞎编乱造型等等的乞讨者。由于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执法权,不能强行把这些职业乞讨人员拖离乞讨地点,在为其提供救助被拒绝后只能采取劝离的手段,而那些乞讨人员根本不听劝阻,对工作人员大声谩骂之后仍然继续乞讨。

此外,救助工作人员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首先,由于乞讨人员量大、流动性强,加上乞讨的职业化与团队化,现有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法满足救助工作需要,甚至连重点区域都无法正常保证。其次,仍存在流浪乞讨人员与工作人员“捉迷藏”的现象。另外,还有街头乞讨人员巡视盲区多,街头乞讨人员管理难等问题。

专家观点

奉献爱心也要睁大双眼

兰州理工大学的杨老师认为,因为乞讨存在可观的利润空间,所以有一些人把它当做职业。职业乞讨者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妄图不劳而获,将潜移默化地伤害人们的同情心。长期大规模存在的这一群体,会不知不觉让人心变得更加冷漠,对社会诚信造成伤害,让社会越来越缺乏或淡化同情、怜悯,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这种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广大市民应该清醒认识这些职业乞讨人员并非真正需要社会援助的对象,他们过的生活完全不是大家所见到的那样潦倒。要彻底让职业乞讨人员离开城市,仅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社会各界必须一起行动,让他们“断奶”。

新闻推荐

甘肃馆接待观众约620万人次

本报讯 历时184天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昨天落下帷幕,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已深深镌刻在无数参观者心上。昨晚,来自甘肃省参博办的统计显示,世博会甘肃馆累计接待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