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消费应置于阳光之下
据央视节目曝光,吉林省原煤炭工业局在2007年到2009年期间,曾组织多批干部公款出国旅游。据介绍,自2007年8月份以来,一共有9批51人公款出国旅游。其中,有一位叫袁玉清,他是原煤炭工业局的副局长。他的出国发生在“5·12”大地震后。袁玉清等人一趟出国旅游共花掉119万元,喝酒喝到眼出血。
这条新闻,让百姓心恨,恨到眼出血。
袁玉清值得关注,一是因为他公款消费几至病态;二是因为他不管国难当头,只顾自己享乐。这两点,可以成为新闻抓人眼球的焦点,但不能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袁玉清可以后悔自己没有选择好合适的出游时机,给媒体抓了焦点;但作为负有舆论监督之责的媒体来讲,批判矛头不能仅仅指向“国难之时只顾享乐”这一点上,更加锐利的剑锋应该指向公款享乐本身。
这几年间,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奢侈消费甚至公款赌博的新闻可算得上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新闻,我们不能只看主人公职务和名姓的改换,及他们“喜好高级西服”和“喝酒喝到眼出血”的现象。我们更应该问问,为什么袁玉清们巧立的名目能骗过一层层的制度,为什么他们公款消费的花销那么容易报销?
事前监管似乎总是敌不过一些人的腐败智慧。袁玉清为出国玩乐而提供的“购买设备合同”、“出国考察学习”、“出国签约”的材料几乎全是虚假的。事前辨别其真伪,在我想来,也许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比方说“购买设备合同”不可能是单方面的,一个电话、一个传真就有可能从合同的另一方得到落实,可惜的是,没有人这样做。事前监管似乎成了一个耳聋眼花的老年痴呆者,给个棒槌就能当针。而比这更可怕的是,事前监管实际上是“聪明”的,也许这些材料不需要求证,一眼就能看清真伪,只不过看破不会说破,好落个“你好我也好”。事前监管形同虚设,事后审计报账可能随之装聋作哑,事前事后监管制度因此皆形同虚设。
实际上,根治公款挥霍享乐只需要四个字——“阳光财政”。只有保留并尊重纳税人“知道公家的钱花在了哪里”的权利,并监督其是否花在了该花的地方,花在了该花的人身上,让公款的去向始终置于阳光之下,才能有效地遏制公款被私用、被挥霍、被蚕食、被侵吞的现象。
新闻推荐
2010年央视推出了一档新栏目《唱到北京去》,这档节目是《星光大道》的全新改版。节目录制现场,只见毕福剑身着古装,对着一位美女说“老妹儿,不要迷恋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