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教改方案初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征求意见
酝酿一年半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2月28日面世,按照中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要求,规划纲要文本从昨日开始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从2008年8月启动,教育部邀请多领域专家学者开展重大战略专题调研。从2009年1月7日到2月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工作小组凝练出4大方面20个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重大问题,请社会各界出硬招、实招、新招。截至2月28日,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电子邮件、信件14000多封,网民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11000多条;各界人士在社会网站、高校校园网上发帖210多万条。
此后,《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进入起草阶段。文本初稿形成后,数次在较大范围征求意见,共收到近5000条意见建议。文本前后进行了约40轮大修改。经过一年的酝酿,《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终于出台。
从2010年2月28日至3月28日,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和来信提出意见建议。
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主要问题:普及率低,2009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办园不规范。准入不严格、收费高等问题严重。
纲要规定: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要达到75%,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要达到95%。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明确政府职责。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
建立课业负担监测制度
主要问题: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择校问题严重;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
纲要规定: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高中教育
保证学生学完文理各门课程
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办学模式单一,缺乏办学特色;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严重。
纲要规定: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免费
主要问题: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比较普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
纲要规定: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高等教育
若干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
主要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世界一流大学;办学自主权没有得到落实;行政化倾向严重。
纲要规定: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体制
探索高中和高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主要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纲要规定: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逐步取消学校存在的行政级别
主要问题: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过细;社会监督和学校自律机制不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没有落实到位;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行政化倾向严重。
纲要规定: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
保障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
主要问题: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
纲要规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
考试招生制度
逐步实施高校分类入学考试
主要问题:一考定终身;单纯依靠高考成绩,选拔标准单一;不同层次、类型学校使用同一张考卷;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不利于素质教育;各省入学竞争机会不公平;高等学校选拔自主权不够。
纲要规定: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
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完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方式,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
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
民办高校可授予硕士博士学位
主要问题:公办学校缺乏办学活力;民办学校法律属性不清晰,有关扶持政策难以落实;政府服务不到位,指导不够。
纲要规定: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
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成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
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主要问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待提高;
纲要规定: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
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综合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新修订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将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介绍,重新修订的《条例》中,讲得最多的就是素质教育。“比如说不再允许学校办快慢班,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