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油无蚝鸡粉没鸡 调味品猫腻大起底
仅仅在五六年之前,我们常用的调味品还是简单的油盐糖醋豉油,而今天,光是豉油品种就不下20种,蒸鱼豉油、草菇豉油、头抽、生抽、双黄……整整一个加强排似的,看得人眼花缭乱。豉油如此,其他调味品也不遑多让。有数据指出,目前,我国调味品行业快速发展,增长幅度连续十年超过10%,总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成为食品行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过,相对于新调味品的层出不穷,部分调味品国家标准却跟不上,这致使部分生产商有机可乘,大打擦边球,而消费者更是容易在选购过程中被忽悠得云里雾里!
食醋标准不明晰 添加剂量难估算
食醋近两年是大热宠儿,一是迎合瘦身健康潮的要求,二是本身有杀菌作用。近两年食醋从风味和原料上分,已经越来越细化,从以前简单的米醋、陈醋、香醋、白醋进化细分为老陈醋、麸醋、果醋调味等,已有的标准已经不适应了。
如今的食醋分为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两类。酿造食醋基本上是纯天然的发酵产品,是指以粮食、果实、酒类等含有淀粉、糖类、酒精的原料,经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的一种酸性液体调味品;而配制食醋则是勾兑而成的,是指以酿造食醋为主体,与食用冰醋酸、食品添加剂等混合而成的调味醋。
对于配制食醋来说,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配制食醋的标准规定了酿造成分只要不低于50%就可以了,那么也就是说,配制的成分可达到50%,那配制食醋中允许使用到的添加剂的量可就难以估算了。
同时,标准在关于酿造食醋中,对于体态要求规定为“澄清”,却没有明确表明不得有沉淀,于是究竟酿造食醋中是否允许含有少量沉淀,这沉淀的多少又该如何确认又叫生产商有了规避的余地。
专家意见:在选购食醋时,除了选择自己喜爱的风味外,尽可能选用酿造工艺生产的食醋。
有“标”可寻:根据国标委综合[2009]59号文件,国标委发布了2009年第一批调味品标准制修订计划,其中包括了胡椒粉、辣椒酱、酿酱油、酿造食醋4种,预计在2011年完成。不过在此之前,消费者在购买这些天天使用的调味品之前,可真要睁大眼睛看喽。
鸡粉里有没有鸡 鲜味来自味精?
最近网上流传一份DIY天然味精食谱,利用搅拌机把虾米、小鱼干、香菇、炒芝麻、盐、冰糖等食物打碎后搅拌,用于烹饪时增鲜,连营养专家也大赞这自制“味精”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更好,消费者对味精的不信任可见一斑。
而号称比味精“更安全、更营养”的鸡精、鸡粉等复合调味品大行其道,且纷纷以肥美可爱的鸡作为形象代言,令人产生吃鸡粉、鸡精就等于吃鸡的精华的错觉。偏偏日前中消协发布警示,指市面上的鸡精、牛肉精等产品,涉嫌虚假宣传。据了解,广东消委会曾经做过鸡精的比较试验,不少鸡精中并不含鸡的成分,而是用食盐、淀粉做成。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大部分鸡精包装上都写着“真正上等鸡肉制成”,但大部分并非由鸡肉、鸡骨或其浓缩抽提物做成的天然调味品,主要成分其实就是味精(谷氨酸钠)和盐。其中,味精占总成分的40%左右,另外还有糖、鸡肉或鸡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鸟苷酸、鸡味香精、淀粉等物质复合而成。其鲜味主要还是味精的作用。而肌苷酸、鸟苷酸都是助鲜剂。
专家意见:鸡精再有营养,也只是一种调味品,不能与鸡肉同日而语,真要摄取营养不如直接吃鸡。
而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也表示,在普通情况下,味精只要不将它加热到120℃以上,其中的谷氨酸钠就不会因失水而变成焦谷氨酸钠,不会产生致癌物质。同样,鸡精中由于含有一定的谷氨酸钠,因此它与味精的安全性是差不多的,同样应注意不要长时间高温加热。
有“标”可寻:无明确标准。
食用油炒作概念成分 标注不清
近年来,各大食用油品牌纷纷抛出健康油概念,大豆油、调和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各色调和油纷纷亮相。不过叫人疑惑的是,你在外包装上是无法明确看到这些油所含成分的确切比例的。以调和油中的花生橄榄油为例,市场上绝大部分都没有标明所含橄榄油比例,甚至连花生油的比例都没有标明。而其价格则往往比同等分量的纯橄榄油便宜一半以上。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关于调和油的标准尚未制定。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企业为节省成本,会在调和油掺入低成本棕榈油,但不会在外包装上标明。
原载《广州日报》梁旭华/文
新闻推荐
最近有消息传出,中国足协正酝酿国奥队参加中甲联赛。崔大林对此话题并不回避,甚至反问记者:“你们觉得这个做法好不好?”崔大林表示,确实有人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但目前总局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