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年腊月三十大董家德盛老爷子心情无比激动午饭后他
丙戊年腊月三十,大董家德盛老爷子,心情无比激动。午饭后,他高声召唤孙子,让端出砚台研墨。而他迈进堂屋,从抽屉取出毛笔,又闪进隔壁套间,从粮仓上拿了几张梅红纸,喜滋滋地准备写春联。孙子晶晶嚷嚷说:“爷爷,往年不是买春联吗?那金光大字多美啊!”他摸了摸孙子的头,笑呵呵地说:“今年有大喜事啊!爷爷要亲自编写春联,感谢为咱谋福祉的恩人哩。”
晶晶研好了墨汁,老爷子也收拾了桌上杂物,铺开红纸,活动活动多年未写大字的右手,屏气凝神地书写了“自古谁免皇粮税,当代惟有共产党”十四个倾吐心声的大字。
晶晶乐颠颠地贴上大门的春联,回头问:“爷爷,堂屋廊柱的对联咋写?”德盛老爷子沉吟片刻,连说:“有了!有了!”即刻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一副对联:“祖国繁荣昌盛,创建农村千秋业;神州日新月异,筑起小康万年基。”横幅为:“祖国万岁”。这时,全家丰盛的年夜饭早已张罗好了,老奶奶喊爷孙俩吃团圆饭。德盛老爷子却做了个暂停手势:“急什么?那古董还未取下来呢!”大家听了,一时愕然,不知道老爷子所说的古董为何物。
老爷子见儿子、媳妇围拢过来,脸上只挂着笑,不言传什么。他要晶晶帮他抬梯子,进了房后夹壁间。又指挥晶晶登上木梯,取下封存了半个世纪的一包旧纸。待揭去一层层发黄了的报纸,却露出一件精巧玲珑之物,那是两只仿佛上了一层釉彩的小立灯。晶晶觉得新奇,问爷爷这是什么?老爷子边擦红漆灯架边说:“这是从祖上留传下来的牛皮灯笼,罩子是用牛皮刮薄绷制而成。过去进城交皇粮,经常半夜起程赶路,车辕上挂上它,既能照亮辟邪,又能遮风挡雨,还不怕摔打磕碰,晚上行路实在离不开它。”
得盛老爷子小时候跟父亲种庄田,每年都得交粮纳税。年年秋收后,他父子俩将成熟的庄稼晒碾干净,筛选出上等粮食,装满牦牛线编织的口袋,准备择日起程交粮。
交皇粮那天,全家要举行一场隆重的敬祖仪式,当家人首先请出祖先牌位,供奉在堂屋的八仙桌上。然后男女老少齐聚一堂,点燃两盏小立灯,燃烧香火,叩首拜祭一番,通报祖上要去交皇粮了,祈求保佑全家平平安安,来年风调雨顺。祭拜完毕,德盛老爷子遵照父亲的吩咐,端起其中一盏小立灯,稳稳当当地放进灯架,套上透亮的牛皮灯罩,贴展“大吉大利”的小红纸条,然后挂在车辕上。父子俩兴冲冲地坐上铁轱辘大车,吆喊骡马出了村。翻越山岭,趟过河水,奔县城粮站而去。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遵循“自古耕田必缴粮”、“种地不纳粮,不算好百姓”、“交了皇粮不怕官”的传统,把交粮纳税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很快又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生产大队交公粮,更是气派,车队如龙,车辕上挂着一溜明亮的马灯,远远望去忽如一条流动的银河,忽如一条火龙蜿蜒前行。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社队有了拖拉机,交公粮就方便多了。从此告别了夜间行路的艰难,德盛老爷子的牛皮灯笼也就成了收藏品。
后来实行包产到户,虽说分散了土地,但农民交公粮的积极性不减。每年秋收后,手扶拖拉机、小四轮、三马子等大小车辆从四面八方涌向粮站。随着农资价格的上涨,加之地方上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的诸多摊派,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导致亏本种田,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出现了弃农打工、弃农经商、耕地荒芜的现象,减产减收不断蔓延……
2005年12月29日,国家庄严宣布:废除农业赋税。至此,延续了上千年的交粮税纳制随风而去,当代农民破天荒地享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大年夜,德盛老爷子召集全家人,聚拢在祖先牌位前,恭恭敬敬地点燃两盏小立灯,叩拜过后,朗声向祖上通报了国家免除农业赋税的喜讯。他相信九泉之下的先祖们,也一定会和后代们一起感恩的。
晶晶最懂得爷爷的心思,他小心翼翼地端起一盏小立灯,稳稳放进牛皮灯笼里,并贴上“党恩浩荡”的红纸条,高高地悬挂在廊檐下,与5只闪烁的大红灯笼交相辉映。
此刻,村里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晶晶兴高采烈地燃起了自家的烟花和鞭炮,高高的夜空炮声轰响,礼花盛开,把大片的夜空映照成不夜天。
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德盛老爷子,今夜心花盛开。他喜不自禁地说:“政府免了农业税,还发放补贴让咱多种粮食,这么好的事哪儿去找?”他举起斟满的酒杯,做了个和牛皮灯笼碰杯的动作,然后一仰脖子,把美酒有滋有味地喝了下去。
这晚,他因多贪了几杯,越说越收不住话匣子,絮叨着往昔的艰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很晚很晚才上炕睡觉。
新闻推荐
【本报讯】甘肃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影电视局2009年度的重点文艺生产项目,甘肃省首部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电视连续剧《黄河古镇》1月20日在兰州开机。春节期间,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