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元投入 十大政策扶持 打破城乡壁垒 细化量化考核 红古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本报讯】 1月12日,在瑟瑟寒风中,青土坡千亩设施农业基地上的蔬菜大棚内苍翠依然。即将上市的辣椒、甜瓜、西红柿等挂满了枝头。这是红古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每座投资1万元为农民新建起来的蔬菜大棚。“政府将土地集中起来,建成了大棚。我承包以后种上了甜瓜,今年一茬的收成就有万余元。”该村村民把奉先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作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示范的红古区,新年伊始就借区“两会”春风,率先行动,投入1000万元资金,出台十大扶持政策,制订了细化量化的考核目标,高标准定位,大手笔谋划,强势迈出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大步伐。
反租倒包政策催生“产业”农民
如今,富饶的八宝川已经兴起了大量从事精细农业的“产业”农民。以青土坡村为例,政府通过“反租倒包”的形式,将200亩耕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法,集中建成了千亩设施农业基地,然后统一建设、统一规划,再发包给每户农民。“我家耕地少,狭窄的耕地根本无法建大棚。而政府的土地流转却解决了这些难题。”村民把奉先对此赞不绝口。“其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如此,盘活的土地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充分挖掘出了农村发展的潜力。”平安镇镇党委书记杨建斌说。
“红古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红古区区委书记咸大明说。去年以来,红古区以完善城乡规划为龙头,以壮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关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区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城市建设方面已投资1.16亿元完成了6条道路建设,城市拓建步伐明显加快。同时启动了海石湾500户以上,平安200户以上规模的集农家乐、新住宅、文化广场等为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工程。另外,红古区还结合新农村建设,对总投资4700多万元的农家书屋、人饮工程、“万村千乡”工程、改水改厕等36个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拼盘捆绑,推进了洞子村等6个市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完成新住宅主体工程200多户,建成沼气池2850座、农村公路78公里、安全饮水工程2个,改造农村危旧房1500多户。
千万元惠农政策打破城乡壁垒
早在去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陆武成调研红古区时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红古区发展基础较好,城乡差别较小,比其他县区更具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利条件,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努力走在全市前列,为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积累经验。”他告诉记者,红古区作为全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区之一,而要贯彻落实这一思想,红古区就必须要打破城乡壁垒,利用红古农业技术领先,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在城乡统筹发展上下功夫。而盘活土地、小城镇建设、农民小康住宅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只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部分。红古区还将通过城市建设、商贸流通业建设、农工商组团发展,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海石湾镇为辐射,将红古区建设成现代化的卫星城。
为此,在红古区日前召开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红古区按照“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市场化运作、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思路,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今年实现城乡产业融合的突破口,制定出台了千万元扶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10项优惠政策:投资400万元用于全区城乡一体化农民住房工程公共设施配套;投资100万元对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在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扶持;投资200万元重点扶持青土坡千亩设施农业基地集中连片200座新型日光温室建设;投资100万元扶持马家台、麦洞台薄皮核桃基地建设的基础设施配套;投资100万元加大对科教兴农示范园区的扶持力度……
此外,红古区还将在每个乡镇选择一个试点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五个确权”颁证工作。打破城乡户籍限制,争取实行城乡统一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合理流动。
量化考核为不称职干部“亮黄牌”
“为确保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实效,我们通过细化量化考核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单位。在10月召开全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现场观摩会进行综合评分考核,对工作不力、成绩较差的主要领导干部要亮黄牌。”刚刚当选红古区政府区长的韩显明介绍说,全区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和“两会”的胜利召开,为下一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目标考核三大措施已成为带动红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助推器,必将有力地推进红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 记者18日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获悉,2009年12月4日至2010年1月15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联合举报中心共计接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