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对员工素质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 叶攀

攀枝花日报 2009-10-25 09:37 大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实际就是人的竞争,是人的智力、智慧的竞争。这充分说明无论是从资源配置还是到市场竞争,人的因素起了关键决定性作用。从而也证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打造一流员工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一、员工队伍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是学习氛围不够浓。有的员工因工作繁忙,事务性、临时性任务多,忽视了学习,不太注意深入思考新问题。二是责任意识不够强。少数员工事业心有待加强,一定程度上存在明哲保身思想,在工作中“闯”的胆识和“破”的勇气不够,思考问题离不开条条框框,开展工作跳不出老套路、老办法,阻碍了前进的步伐。三是产生浮躁心态。少数专业技术骨干经受不住外部利益的吸引,萌生另谋高就的想法,一部分员工急功近利,在专业技术上或是在管理水平上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企业应该给自己一个位置,一旦不能所愿,就会产生浮躁心态。四是人才结构比例失调。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方式单一化,只注重专业素质培训,而对员工综合素质培训显得相对不足,培训脱离生产实际。

二、关于打造一流员工队伍的几点看法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打造一流员工队伍提供领导保证。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一流员工队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尤其是要打破用好人不用能人,看为人不看业绩,唯资历不唯能力,讲情感不讲原则的用人观念。只有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畅通人力资源流通渠道,人力资源才能得到最大的优化配置。除此以外,还要引入竞争机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上岗靠竞争、管理靠竞聘,不唯学历、不唯职务、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谁能发挥聪明才智,谁就能找到适宜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企业才有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与土壤。

二是丰富内容,创新载体,全方位、多渠道地拓宽员工素质教育范围。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为员工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引导员工尽快成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根据员工队伍现状和企业发展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员工素质工程实施细则》、《员工培训制度》、《优秀员工管理办法》和《经济责任制考核细则》,对技术精良、操作娴熟、工作业绩出色的员工,让其实现名利双收。要结合员工技术水平、实际技能、学习能力、岗位和个人发展意愿,积极向员工宣传素质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增强员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根据员工的年龄、文化层次等特点,采取个人自学、班组职工互学、公司内培训、送外培训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各类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资格培训和技术等级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为员工成才搭建学习平台。要采取压担子,定任务,现身说法等办法,将生产经营中的疑难问题和技术水平稍差员工的培养工作交给技术骨干,力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全员技术水平。在分配上应倾向科技人才、销售人才和一线员工,调动员工积极性。

三是围绕工作重点,技术难点,效益增长点,通过以练促学,以赛促学,提升员工综合素质。要结合单位的性质和对职工的技术水平的要求,按照“急什么赛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学中赛、赛中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来提高员工技能。在各道生产工序之间,各种产品的生产环节之中,开展“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的技能比赛、技术观摩赛、明星挑战赛、岗位擂台赛、导师带徒、建互学对子等活动,促使员工常学、常练,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结合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开展“产量赛”、“进度赛”、“成本赛”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并大张旗鼓地表扬和奖励,从而进一步增强员工学业务、钻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建机立制,形成合力,营造员工“比、学、赶、帮、超”氛围。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效率优先、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原则,加大分配向生产技术和管理骨干倾斜的力度,建立起工作实绩与职工切身利益密切联系的分配机制,建立健全职工收入与劳动成果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产量、效益、效率与职工收入紧密挂钩、工作贡献与职工切身利益密切联系的分配机制。通过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建立全方位的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形成企业与员工利益共同体。

新闻推荐

上海浦东通报“孙中界事件” 调查处理情况并公开道歉

新华社上海10月26日电(记者季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26日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联合调查组”关于10月14日“孙中界事件”的调查报告和区政府关于此事件的处理意见,认为有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