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我国输入性通胀风险总体可控
新华社上海5月12日电(上海证券报记者 范子萌)货币政策执行侧重点有细微新变化。5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对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定调,明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此前提及的“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等表述,被“把服务实体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等新表述替代。
报告指出,人民银行将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做好跨周期流动性安排,精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人民银行表示,货币政策将坚守币值稳定的最终目标,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中介目标在制度上更加定型,与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构建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针对下一步的政策工具,报告提出,要研究推出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近期,国际大宗商品如铁矿石、铜等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CPI保持上涨态势,涨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PPI同比涨幅进一步扩大。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通胀指标的同比读数可能会普遍趋于抬升,进一步推升通胀预期。
对此,报告分析称,具体到对我国消费者物价的影响上,近年来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加之国内生猪供给已基本恢复,猪肉价格总体趋于下降,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农产品自给率总体较高,初步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若无内需趋热相叠加,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输入性通胀。”报告称,综合研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
报告同时强调,需对大宗商品涨价给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保持密切关注,综合施策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失序。
此外,就市场关注的美债收益率上行对我国经济影响的问题,报告回应称,美债收益率上行和未来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有限且可控。
“下一步,关键是把自己的事办好,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报告称。
对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问题,报告强调,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全力做好存量风险化解工作,坚决遏制各类风险反弹回潮。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各方责任,形成风险处置合力。健全金融风险问责机制,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对重大金融风险严肃追责问责,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新闻推荐
央行发布重磅报告,回应大宗商品涨价和通胀问题等焦点问题 管好货币总闸门 输入性通胀风险可控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让通胀问题再度成为焦点,但根据央行的最新判断,我国输入性通胀风险总体可控,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