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沉睡”的银行卡,不宜“一刀切”
据3月29日《工人日报》报道,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对“沉睡卡”进行了集中大清理。但由于各家银行的认定标准不统一 、处置手段也有所不同,银行卡余额被清零、交易记录消失、注销前通知不到户主本人等问题频频出现,用户的诸多担忧亟待银行方面回应。
不少人都持有多张银行卡,然而不是所有银行卡使用频率都很高,甚至有人办好卡以后压根就未使用过。据央行披露,截至2020年9月末,我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20.92亿户,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8.64户。大量的沉睡账户不仅造成了金融账户资源的浪费,成为银行内部风险点、增加银行的运维成本,而且会给个人资产、信用带来风险,如小额账户被收取管理费、闲置银行卡被不法分子窃取利用等。
此种语境下,银行清理“沉睡卡”显然有其必要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银行的处理方式值得商榷。比如有的银行在清理之前未以合理的方式通知客户,多数客户对于“被清理”毫不知情,假设双方之间的开户协议对该事项没有明确约定,那么银行单方面便有增加自身权利、减少自身义务的违约之嫌。再如,清零客户账户里的余额、交易记录有违银行自身功能定位——正是由于银行高度的风险防范能力、信用兑现能力,公众才对银行更信赖,如今客户的余额说清零就清零,显然不合适。
银行不能把本应自己承担的成本和责任转嫁给客户,而且事后清理治标不治本。“沉睡卡”的出现,实际上提示银行对自身业务流程、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要对症下药,从源头上减少“沉睡”的可能。
“沉睡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一些客户自身用卡需求的变化导致的,如不同工作单位对于工资卡指定的银行不同,各类生活缴费业务也往往对应不同的商业银行等;另一方面与银行自身有很大关系,比如,银行为了吸储无节制鼓励客户多办卡,客户办理不同业务要绑定不同银行的银行卡,同行异地存取要收手续费,因而只能被迫办理本地卡,等等。
此外,不同银行业务之间存在壁垒,客户要想办理相关业务则必须办理该银行的银行卡,虽然已经有了银联作为跨行交易结算中介,但对于基本结算之外的其他类型业务的互通办理,目前尚无更好的解决对策,这也是不少人更习惯将银行卡绑定聚合型第三方支付工具的重要原因。
打蛇打七寸,治理“沉睡卡”确有必要,但把对银行业务的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才是解决之道。比如,有人认为,可以比照手机号码携号转网的办法,银行卡同样可以携卡转开户地;有人建议,完善客户自助注销银行卡的流程,减少银行和客户双方的工作量。总之,办法应该比困难多。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上海3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潘清)作为证监会管理的证券金融类公益机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近日宣布,公开接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