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章言该:M型社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解读

界面新闻 2021-03-09 10:12 大字

文丨章言该(某金融机构宏观研究员)

每年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指导当年社会和经济工作最重要的文件,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加之今年既是疫情后经济步入正常时期的第一年,又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因此各方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很高关注度,做了很多解读。

和绝大多数解读聚焦面很广不同,本文重点讨论消费。更具体地说,是围绕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句话来展开。

这句话有三重含义:一是未来会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笔者的理解是重点在消费,因为现在大规模搞固定资产投资的性价比很低了;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会继续推进,消费方面的重点是通过创新等方式,提高供给能力;三是供给能力提高会创造新的需求。

为什么需要继续实施以消费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战略?虽然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就开始强调要扩大内需,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的比例也从2007年的高点8.7%下降到2019年的1.5%,但出口在中国经济中仍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出口减去进口后的净值,衡量外需对一个经济体的影响程度,应该看出口占GDP的比例,而不是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GDP中的占比。

举个例子来便于理解。假定有A和B两个国家,GDP都是100,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都是10。不同的是A国货物和服务出口是50、进口是40,B国货物和服务出口是20、进口是10。在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假设由于贸易纷争,两国的出口都减少一半,那么A国的GDP就降到了75(100-25),而B国的GDP还有90(100-10)。尽管一开始两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的比例都为10%,但由于A国对出口更依赖,它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更大。

中国出口占GDP比例在2006年到达高点35.4%后,整体不断下滑,但2020年仍有17.7%。外需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远远比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所显示的高。2020年中国经济能够超预期复苏,就和海外生产受限,进而市场份额向中国转移推动出口走强有关。

中美贸易摩擦大家都很熟悉,表面上看和特朗普个人的行事风格有很大关系,但实际上它根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越来越汹涌的逆全球化浪潮。全球化可以让每一个参与的国家都受益,但全球化的成果在国家内部分配并不平等。美国跨国公司在开拓全球市场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全球采购和生产来压降成本。但产业链全球布局,让一部分岗位从美国转移出去,蓝领工人的利益受损。政客们为获得选票,经济利益让位于政治需要,贸易保护程度可能会因为美国总统的更替而有所缓和,但大方向是很难逆转的。

中国经济对外需有高依赖度,逆全球化的大背景,让中国出口面临着很大不确定性。中国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也确实应该加快摆脱对出口的依赖。这就是提出扩大内需战略的背景,但不能再大规模搞固定资产投资了,从债务风险、单位投资的GDP转化率来看,大搞投资都是得不偿失的选择。

相比之下以消费为扩大内需的落脚点,风险更小一些,也更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但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属于自发行为,想通过政策来引导消费持续扩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来看,中国消费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以下两点:

一是总的消费不强。国际经验显示,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后,会进入消费升级阶段。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这一水平到了8067美元,2019年进一步提高到10262美元。当时国内有很多观点认为,在消费升级的支撑下,中国消费将有亮眼表现。

但实际情况却是,反映实物性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2015年年初到2017年年末,每月基本都在10%到11%之间小幅波动,并没有超预期的表现。从2018年年初开始,整体就在不断下降,到疫情前已降到7%-8%了,2年左右时间消费增速的中枢水平下降近3个百分点,不可谓不快。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之前讨论很多的报复性消费,也迟迟没有出现。

二是消费分级严重。相信这一点很多人有直观感受,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去年二季度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奢侈品消费很快就起来了,在上海国金、北京SKP这些高端商场的很多奢侈品店门口,甚至还需要排队。但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很多大众消费品牌,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恢复。奢侈品和大众消费的分化,反映了中国出现消费分级的客观事实,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并存。

这是增长放缓后的必然结果。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每年社会总产出都是增加的,蛋糕在不断做大,因此分配时的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但当经济增速降下来后,每年增量的蛋糕少了,大家围绕这部分蛋糕的竞争自然会变得越来越激烈。由于财富、能力和机遇等因素的不同,一部分人分到的蛋糕比例会增加,而大部分人的蛋糕份额将被抢占。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会,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描述的是日本原先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在经济增长放缓后,中产阶级逐渐减少,少部分人跃升为富裕群体,而更多的中产人群阶级下滑。

近年国内讨论得很多的“内卷”一词,也源于经济增长放缓后,逐步进入存量博弈时代。整个社会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少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比如在北京,前几年银行柜员可能会招本科生,但现在招的基本都是211高校硕士。由于单位新员工越来越优秀,在很多市场化的机构里,老员工面临的内部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工作。结果是大部分人都变得更累,但并没有得到更多报酬,因为总的蛋糕并没有变大。

消费分级后,就需要供给方面做出调整,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消费能力上升的人群,对品质有着更高追求。但目前国内存在很大的供给缺口,催生了庞大的海淘和代购需求。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中国的海淘用户数,从2016年的4100万增长到2019年的1.49亿人。

对于消费降级的群体,高性价比商品会越来越受他们的欢迎。可以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生产时,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通过优化采购和生产流程来降低成本;二是销售时可以充分利用电商的低成本优势,进而让产品和客户更好连接。拼多多异军突起成为头部电商之一,就和它下沉市场,挖掘了低线城市和农村的电商购物需求有关。

中国有14亿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每个消费层次的人数,都是巨大的。只要能够找准赛道,发挥工匠精神深耕市场,就有希望挖掘到金子。最近几年崛起的国货品牌,既有主打高性价比、目标客户是学生和年轻白领的完美日记,又有围绕一二线城市中产群体高品质追求的钟薛高,它们成立后几年时间就都做到了天猫双十一所在领域的销量冠军。

供给能够创造和引领需求,这句话也很容易理解。正常情况下是需求影响供给,因为企业会根据市场需求变动,来调整它们的生产计划。但大部分颠覆式的创新,却是供给先于需求,产品生产出来后,需求再起来。

以手机为例,在苹果公司造出智能手机前,大家都习惯用以诺基亚为代表的功能机。尽管时常有人抱怨这些手机的功能太少,但也只有少数人会预料到,将来会有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出现。更不会在智能手机出现前,就有像现在这样庞大的智能手机需求了。

新能源汽车同样如此,不是先有海量需求后才造出的新能源汽车,而是新能源汽车被生产出来且技术日渐成熟后,才有需求从燃油车转移到新能源汽车上。特斯拉股票市值吊打全球任一家传统汽车厂家,笔者近期还听到朋友调侃,说“现在的燃油车竟然用‘开起来像电动车’当卖点!”

当然熊彼特所说的这种“创新性破坏”,不会经常发生。但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的例子,也不少见。就拿盲盒来说,技术上并不难,主要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它在初期也不被看好。但现在玩盲盒的人多了起来,笔者身边就有几个。以盲盒为主打产品的泡泡玛特,市值在大幅下跌后目前还有近千亿港元。有不少企业跟风推出盲盒,比如主打土味的《乡村爱情》盲盒系列,经优酷推出后就很快售罄。盲盒就是典型的先有供给,再从零开始发展起来的产品。

总结一下,海外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内经济转型,都需要中国加快实施以消费为主体的扩大内需战略。在经济增长放缓后,消费会出现分级,供给方面应推动改革,以更好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尽管“破坏性创新”不会经常发生,但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的例子也很常见。因此在扩大消费时,推动创新同样很关键。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新闻推荐

十大基金解盘A股:美股、美债利率波动对股指冲击还有下半场

3月8日,A股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一,沪深股指大幅回落。核心指数方面,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日涨跌幅分别为-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