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网友吐槽狗不理价高难吃引关注 狗不理:恶意中伤,已报警;律师:不构成侵权;网友:难吃还不让说?

南国早报 2020-09-13 13:52 大字

谷岳所发视频截图 谷岳所发视频截图

9月10日,微博上一则探访狗不理包子北京王府井总店的视频引起关注。视频博主谷岳吐槽狗不理包子王府井总店的酱肉包“感觉里面全是肥肉”“特别腻”,并称“100块钱两屉有点贵”。视频发出后,微博账号“王府井狗不理店”发布声明称,视频所有恶语中伤言论均为不实信息,将追究传播者责任。

1事件

博主吐槽难吃被指恶意中伤

据了解,发布上述视频的博主谷岳拥有粉丝168万。在谷岳探访狗不理包子王府井总店的视频中,拍摄了狗不理包子王府井总店的价格,比如8个三鲜包子套餐为38元。而他自己点的酱肉包子以及猪肉包分别为8个60元、8个38元。对于酱肉包子味道的描述,谷岳称“感觉里面全是肥肉”“特别腻”“很空”,并发出了“全是藕,有点肉丁,酱肉在哪儿?酱肥肉吗?”的质疑。

品尝过猪肉包后,谷岳说,“肉馅确实有点少,基本上和吃半个馒头似的。”不过,他也表示,“没有那么难吃”,并认为“这种质量20块钱差不多了,100块钱两屉有点贵。”在服务方面,谷岳认为“还行”“没那么恶劣”,而视频中也显示有服务员盛好粥送到顾客面前的镜头。

据媒体报道,视频发出后不久,微博账号“王府井狗不理店”就发布了一则声明。声明中称,该视频所有恶语中伤言论均为不实信息。另外,微博账号“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在未核实视频来源的情况下,仅凭主观臆想就转发传播,恶意中伤王府井狗不理餐厅。餐厅已报警,并将追究相关人员和网络媒体的法律责任。但随后,餐厅发布的声明被从微博上删除,也无法再搜索到“王府井狗不理店”的用户信息。

这则声明将王府井狗不理推上了微博热搜,网友评论却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难吃还不让说了?”“给差评就报警?”也有网友认为,作为老字号,“众口难调这句餐饮业的老话都忘了吗?脾气太大了。”还有网友对于老字号的“危机公关”能力表示失望,“至少应该事先声明实地调查,如果有错一定改正,感谢大家提意见。这样的做派,就是‘说不得’。”

2律师

该视频评价不构成侵犯名誉权

9月11日,北京嘉善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常亮对此表示,谷岳拍摄视频评价狗不理包子王府井总店的行为,还不构成侵犯名誉权。视频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者对当时就餐环境的客观记录,以及对于口味、服务的个人主观评价,不属于虚构事实、捏造不实信息。而且,他在视频中也曾提出“没有那么难吃”“服务还行”等评论,没有恶意降低店铺的社会评价,还可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视频传播后,网友的留言与评价是否属于诬陷呢?常亮说,不管网友留言真实与否、是否侵犯了名誉权,与视频本身以及视频的拍摄者、发布者并没有直接关系。“由于网络的放大效应,即使是非恶意的记录或评价,都可能会导致企业产品以及服务瑕疵的放大,也可能招致不实评论,对企业商誉造成不利影响。作为自媒体进行信息分享和传播时,也要尊重企业商誉,保证内容客观真实。”

《光明日报》官微对此评论称,面对网友的差评和吐槽,狗不理略显强硬的声明似乎将自己置于一个更为尴尬的境地。回应中提到的恶意中伤如若确实存在,企业当然可以维权,以避免形象利益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但如果是消费者如实做出的客观评价,作为市场主体就必须认真对待,动辄雷霆手腕,反而是砸招牌。

3背后

门店持续收缩高价遭诟病

公开资料显示,狗不理包子始创于1858年,是有16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曾名扬海内外,也是天津的一张美食名片。2005年,天津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1.06亿元收购天津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公司国有产权和其对子公司所持股权,改制后,狗不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终受益人为张彦森,持股比例60.99%。

不过,近几年狗不理的餐饮业务发展并不顺利,此前深受加盟困扰,品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且处于持续收缩状态。据媒体2018年报道,狗不理集团近10年餐饮门店持续收缩,且门店生意冷清,截至2018年10月,其在北京的酒店、餐馆就减少了11家。

值得注意的是,门店收缩与其“高端化”定位也有关系,在大众点评上,一笼狗不理包子的价格为44元至128元不等,折合单价为1个5.5元至16元不等,比同样为老字号的庆丰包子最多能贵出10倍左右。相应地,在网络上关于狗不理包子的评价多为负面,其中“高价”备受诟病,甚至有人称其为“天价包子”。

2017年,狗不理集团董事长张彦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打破一个思想,老字号就是便宜,老字号为了做久,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在保持质量的情况下,就要有一个合理的价钱。”但实际情况是,高价策略将其与消费者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在大众点评上,狗不理包子王府井总店评分目前仅为2.83分,前门店为3.16分,地安门店为3.02分。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别把个人征信系统当成筐

“频繁跳槽”被纳入了社会征信系统。其出发点当然是好的:给员工离职实施制约措施,推进人社信用体系建设。“职工频繁跳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