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抗疫新局呼唤全球科技合作

绵阳日报 2020-07-14 07:23 大字

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生产基地展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

新冠疫情近来在世界范围持续蔓延,全球确诊病例急速增加,但特效药尚未问世,疫苗应用尚需时日……日趋严峻的形势更加凸显公共卫生领域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紧迫性。

历史经验一次次证明,在人类面临公共卫生重大挑战的关键时刻,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是各国抗疫的必然选择,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将有助于人类战胜疫情。

团结互助,编织抗疫创新网络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6月底向全球发出呼吁:疫苗、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极为重要,但要真正发挥效用,还必须有另一个基本要素:团结互助。

目前,世卫组织已启动“获得抗击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国际合作倡议,以加速新冠疫苗、诊断和治疗工具的研发、生产和公平分配。全球知名慈善基金会英国惠康基金会总监杰里米·法勒在一份声明中说,各国通过世卫组织这个倡议加强合作,才有更大机会确保其人民获得合适的治疗药物和疫苗。

他说:“对每个国家来说,只有紧密合作才能避免第二波疫情出现,避免未来数年出现大量可预防疾病死亡以及经济困难。哪一个国家被抛下都会损害整个抗疫进程。”

应对全球新冠疫情重大挑战,让全球科技创新的网络编织得更加紧密,也将各国人民紧紧连在一起。

在俄罗斯,莫斯科新冠定点收治医院科姆纳尔卡医院使用的疗法编目基于中国同行治疗经验;在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阿拉木图,由中国华大基因公司承建的两座气膜版“火眼”核酸实验室已平稳运营;在南非,英国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正在开展。

合作研发,确保疫苗公平可及

与以往疫苗研发相比,新冠疫苗研发的各环节都行驶在“快车道”,但疫苗研发不是国别竞赛,国际合作对于人类最终战胜新冠病毒、遏制疫情至关重要。正如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免疫学教授奥尔特曼所说,冷静评估各种候选疫苗的优势和弱项,就有可能找到最佳方案,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需尽最大努力开展国际合作。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传染病系主任罗伯特·斯库利告诉新华社记者,同一科研机构不大可能在多个平台都研发出最有效的疫苗,因此跨国、跨公司合作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对于验证不同疫苗在临床试验中激发人体免疫的效果非常关键。

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正在资助全球多个新冠疫苗研发项目。CEPI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哈切特日前表示,开发新冠疫苗有三个目标——速度、规模和可及性:要尽快地开发疫苗;疫苗成功研发出来后面对全球需求,要加大生产规模;全球不论是富裕国家、中等收入国家还是贫穷国家都能用上疫苗。

中国企业正在积极参与建设全球疫苗产业链:英国葛兰素史克疫苗公司正与中国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在重组蛋白疫苗方面开展研发合作;上海复星医药集团与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BioNTech)合作开发的一款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在4月已成为德国首款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候选疫苗。

信息共享,助力人类团结抗疫

7月初,世卫组织主办了第二次新冠全球科研论坛,来自9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300名新冠研究人员和专家,免费在线分享了研究方法和原始数据,显示了全球科学界团结抗疫的努力。

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科研人员快速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与世卫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科学家开展药物、疫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表示,目前全球已共享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超过6万个,这有助于追踪病毒基因变异情况,同时也有利于研发疫苗。这一共享机制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流行病起到示范作用。

随着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中国派出多支抗疫医疗专家组支持多个国家的抗疫行动,与多个国家开展了交流活动,分享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经验和做法,探讨启动应对疫情联合研究项目等。中国诊疗和防控方案已翻译成多国文字,可为其他国家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记者郭爽)

新闻推荐

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王世宁)7月10日,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议审议了有关文件和事项,研究部署了人才工作重点任务。市委副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