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把未来押作赌注 需慎之又慎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前期确定的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发行特别国债和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等一揽子财政政策有望在“两会”明确。近期,有关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日渐升温。有财政专家认为,当前财政赤字货币化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建议如果由央行直接购买特别国债,不但可以避免国债向市场发行产生的挤出效应,而且可以产生和央行扩大货币供应不同的效果。
财政赤字货币化并非新话题,过去业内对这一问题少有谈及,主要是因为不受约束的财政纪律曾一度令一些国家陷入恶性通胀的痛苦泥淖中,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因此,过去不少国家强调央行的独立性,不能成为财政政策的“钱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就明确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然而,金融危机发生后,随着日本、美国等国家实施大规模量化宽松后并未引发通胀,使得近些年现代货币理论(MMT)开始大行其道。MMT的一大本质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宣称对能够以本国货币借贷的国家来说,财政赤字并不可怕,因为赤字可以货币化。
疫情席卷全球,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再次启动新一轮财政赤字货币化。例如,英国政府宣布,将财政部在央行的透支账户规模暂时扩大到不受限制的数额。国内的一些专家据此认为我国也可以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让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其中的理由便是国外的经验已表明,财政赤字货币化已不会引发通胀问题,因为现在整个货币运行的状态已发生质的变化,通胀的可能性很小;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现有的货币政策宽松手段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在减弱。
笔者认为,一方面,国外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并不意味着就适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另一方面,仅看到国外财政赤字货币化未引发通货膨胀,却忽视欧美等国近十年来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是片面不客观的。
首先,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在上一次金融危机中已采取了量化宽松的刺激政策,其货币政策已经基本没有正常操作空间,不得不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方式,让居民和企业活下来。但对中国来说,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的工具相对丰富,不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还有在正常操作空间内的回旋余地,尚未达到万不得已的一步。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在不突破现有法律的前提下,通过更为市场化的方式支持财政刺激政策。
其次,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十余年,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使用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虽然未引发通胀,但富人群体受益于权益类资产价格的一路猛涨,贫富分化加剧是不争的事实。一味地使用财政货币刺激手段,而忽视结构性改革,是欧美等国面临的共性问题。对中国来说,当前的物价水平呈现结构性问题,一方面,食品价格通胀,工业品价格通缩;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统计口径中,房价变动并未纳入统计,通胀数据并不完善。
经济衰退时扩大财政赤字有必要,但财政刺激在挽救经济的同时,要兼顾财政纪律和长期的制度约束。财政赤字货币化短期内虽会带来经济企稳、稳定市场信心的甜头,但这类政策是把未来押作赌注,必须对这一问题慎之又慎。更为重要的是,财政货币刺激政策无法替代结构性改革,后者才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力量。
(原题为《财政赤字货币化需慎之又慎》)(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两高管刚套现8000万,捷昌驱动拟圈钱15亿,超去年全年营收
实习记者|姚汀兰5月10日晚间,捷昌驱动(603583.SH)披露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司拟发行不超过5325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1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