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恶意索赔”受限是必要纠偏

黄海晨报 2019-12-11 10:13 大字

张玉胜

以“打假”之名,通过恶意投诉而牟利的行为将从下月起受限。2020年1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发布的《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将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或者不能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者权益争议”发起的投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据《新京报》)

曾几何时,一个叫“职业打假人”的群体饱受舆论争议,如今这种行为却被异化为借打假之名、行敲诈之实的“职业索赔”勾当,甚至已呈现专业化、规模化、团伙化的泛滥趋势,并有所谓“一买、二谈、三举报、四复议、五诉讼”的套路模式。这显然有违“打假”本意、有害市场秩序,更曲解和利用了“假一赔三”“假一赔十”等惩罚性条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此作出“不予受理”的新规,显然具有拨乱反正的纠偏意义。

恶意索赔者,他们所谓的购买行为既无“消费需要”,也不打算“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而是要知假买假、借机敲诈、不当牟利。先是通过“一买、二谈”的手段威胁商家,谈得拢就拿钱走人,谈不成再走“举报”、“诉讼”程序。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职业索赔人,他们不过是利用商品保质期、广告语描述等方面的漏洞,故意大量买入。由是观之,恶意索赔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他们“打假”是幌子,“索赔”才是目的,其业内早有的“只关乎利益,无关乎正义”的职业坦白,无疑道出了本质。

法律所要保护的,应当是公民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真实利益,这种利益具有需要用法律保护的正当性。而恶意索赔者并无现实利益存在,只是依赖法条的字面含义而主张享有利益。这种缺乏正当性的利益通常被称之为“寄生在法条上的利益”。如若保护“寄生利益”,势必会让法律变成了“制造纠纷的法律”。由此解读,让“恶意索赔”受限就是为了更客观、更准确地适用相关法条。

打击恶意索赔,政府部门、互联网平台和商家已有积极行动。据报道,今年7月,阿里巴巴正式上线“职业索赔联合治理工具”并向平台上的全部商家开放,联合政府、商家的力量,共同遏制职业索赔、打击恶意投诉举报。这不失为打击“恶意索赔”敲诈行为的有益探索。

对“恶意索赔”说不,既可有效保护商家利益,净化市场营商环境,也可大为减轻监管部门的行政负担,以利政府行政资源更好用于执法为民,其积极性值得关注与期待。对“恶意索赔”说不,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潜心履职、依法行政和从严执法,让“恶意索赔”者受到得不偿失的惩戒,同时也需要唤起商家依法举报和勇于较真的维权意识,切忌以花钱买平安的息事宁人态度姑息纵容。

新闻推荐

负债成本增高 银行如何降本增效?

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实际融资成本下行,是当前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信贷工作的重心所在。但是,以存款为主的负债成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