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还是一世:慈善捐赠如何长期规范发展?
据报道,2018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额超900亿,尤其是 “互联网+”助力慈善事业迅速发展,各大高校杰出校友捐赠额度屡创新高的新闻也屡见不鲜,相比较而言,据民政部披露,截至到今年5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400万人,支出低保资金627.7亿元。应该说捐赠额度不断增加对社会而言是一个好现象。尤其是近年来慈善组织社会贡献度不断提高,正在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为特征的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增强,慈善行为日益兴盛,慈善工作稳步推进,慈善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在国际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慈善成为一支重要的提升社会福利的力量和生力军。
总体而言,中国的慈善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企业仍然是中国慈善捐赠的主力。
据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7年度中国境内接收国内外款物捐赠共计1499.86亿元,较2016年增长7.68%。捐赠总额占同年全国GDP的0.18%,人均捐赠额107.90元。其中,来自企业的捐赠共计963.34亿元。企业捐赠之中,民营企业仍然是慈善捐赠的中坚力量,全年捐赠达482.83亿元,占企业捐赠总量的50.12%;国有企业保持第二位,捐赠总额为314.82亿元;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捐赠金额分别为115.70亿元、49.99亿元,同比均有两成以上的增幅。
第二,个人捐赠比重在增加。
随着网络的发展,捐赠便捷度的提高,全民参与式的小额捐款逐渐盛行。2007年,个人捐赠总额占总捐赠额的比重只有10.36%,2016年我国个人捐赠发展迅速,捐赠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93.77亿元,比上年增加124.47亿元,占到捐赠总额的21.09%,同比增长73.52%。《2017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7年个人捐赠数额为536.52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242.75亿元,捐赠额度和2016年相比较几乎翻倍。
第三,捐赠网络化开始盛行。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网络募捐成为公益慈善新模式,“互联网+慈善”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慈善生态。因其开放性、便捷性和低成本,动员了网民的广泛参与,传播了社会正能量,促进了社会和谐进步。2016年,民政部指定了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其中,腾讯公益平台、蚂蚁金服公益平台、淘宝公益平台3家平台全年筹款达12.89亿元,比2015年增加37.79%。
第四,捐赠具有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从捐赠人年龄段看,80后捐赠金额位居第一,占到捐赠总额的45%以上。其次是90后和70后,前者捐赠人次更多,后者捐赠金额更高。捐赠额度多在几元到几十元之间。
虽然我国慈善捐赠事业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客观来看,如果跟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较的话,我国的慈善捐赠事业还存在较大差距。换而言之,我国的慈善捐赠事业与国外相比仍然有较大提升潜力。
第一,我国慈善捐赠额度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数据来源: 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8)和美国Giving USA 年度报告。(美元计算汇率为2019年1月21日汇率)
根据图1,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的捐赠额度从2015年到2017年稳步增加,但是捐赠额度和美国相比仍然有巨大差距。第二,我国慈善捐赠事业排名仍然比较靠后。
根据2018年“世界捐助指数”(World Giving Index)年度报告统计显示,前三名分别是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排名第四,非洲的肯尼亚排名第八位。中国排在142位,这和我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称。因此我国捐赠排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第三,个人捐赠额度占比仍然较小。
据Giving in the USA 年度报告显示,美国个人捐赠2016年捐赠额度中72%来源于个人。相比较而言我国捐赠额度大部分还是来源于企业,个人捐赠额度占比仍然较小,因此个体在捐赠中的潜力仍然发掘的巨大空间。
究其原因,从机制上看,我国慈善捐赠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一些限制和不足。
第一,个人主动捐赠意识仍然较低,政府动员仍是重要的劝募手段。
目前我国个人主动慈善捐赠意识较低,一方面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造成的,另一方面,慈善捐赠一直都是政府为主导进行劝募,造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第二,捐赠主体慈善组织的信任认同度仍然有待提高。
近年来慈善事业的负面事件接二连三,有人打着公益的旗号,谋取不当利益,侵吞爱心人士钱款,挫伤了公众的捐款热情,伤害了人们的仁爱之心,更降低了公众对慈善的信任。这造成了严重后果,例如“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当年全国7月份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慈善组织6月到8月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更是达到86.6%。如此巨大的降幅也反映出负面事件对慈善事业的巨大伤害,而且重建信任是一个非常艰难和缓慢的过程。
第三,捐赠仍然具有较明显的应急性特征。
目前,慈善捐赠的应急性特征仍然较为明显。这种临时性、突发性、偶然性、应急性的特征,不利于慈善捐赠事业的稳健发展。
那么,应该如何促进我国慈善捐赠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制定和简化相关优惠(税收)政策,进一步强化个人参与激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个人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该比例不妨进一步提高,同时要配套相关措施,尤其是简化申报和获得捐赠证明的程序,使民众进一步提高参与公益的热情。
第二,进一步强化监督,提高透明度,杜绝丑闻再次发生。
接二连三的负面事件,已经成为慈善捐赠事业健康发展的“不可承受之重”。因此,要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研究创新相关监督和惩罚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让慈善捐赠不再成为某些机构和个人的“唐僧肉”。
第三,加大捐赠宣传力度,从娃娃抓起,培养公民捐赠意识。
要进行科学宣传,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宣传,让慈善观念深入人心,树立慈善随手可做、处处可做的观念。有关机构要想方设法提高捐赠者的荣誉感和受益者的获得感,慈善宣传也要从娃娃抓起,为慈善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积蓄力量。
第四,积极鼓励专家学者参与慈善捐赠事业的研究,提供更加有效的政策建议。
目前学界对慈善科学研究严重不足,难以支撑慈善捐赠事业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为:研究范式相对落后,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实务界和学术界缺乏沟通协作,缺乏相关机制研究和绩效评估研究。建议:鼓励行为科学方法推广应用,加强对相关研究项目立项支持力度,加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鼓励实业界和学术界加强合作,推动数据共享和相关政策效果评估。
(作者代志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新闻推荐
私募基金因其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在国内外均实行严格的合格投资者制度。然而,受利益驱动,私募机构变相降低合格投资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