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生态循环农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澎湃新闻 2019-10-21 12:59 大字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强化食品安全已上升至国家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更长时期的一项重点任务。

浙江省在生态循环农业方面的探索起步较早。衢州市衢江区作为浙江省较早从全区战略高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较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较早实现全域农产品都安全放心、较早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优势的农业大区,其有益探索正在浙江省逐渐推广,或可为全国其它地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定启示。

生态循环农业的成效

2013年以来,衢江区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带动生态循环农业全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三年翻翻,近三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近14.0%。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摘帽快跑”的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衢江区已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首批百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之一、10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之一、全省首批通过验收的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之一。2015年11月,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交流会在衢江区举办,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现场会上指出“你们把生态农业做成了艺术”。2016年1月,作为全国唯一的区县级地方政府代表,衢江区应邀参加“中国经济发展突破点论坛”并作“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衢江实践”主题演讲和经验介绍。

莲花现代农业园区 浙江在线 图

“三型”生态循环农业的奥秘

(一)立足污染减量化,打造“清洁型”生态循环农业

一是严格生猪减量控量。统筹制定区域内畜禽生态养殖总体规划,迅速展开多轮生猪整规攻坚战。目前全区已减少生猪养殖户3.1万户,拆除养殖设施用房289.2万平方米,削减生猪年饲养量176.4万头,全区21个乡镇中11个乡镇达无猪乡镇创建标准、271个村中有无猪村217个。扎实开展规模养殖场整治,推广应用沼液浓缩处理设备,创建沼液浓缩变身“矿泉水”的样板,处理后的沼液20%成为可资源化利用的沼肥,80%可成为一级标准的地表水,养殖场可循环利用,年可节水7万吨,真正实现变废为宝、无污染排放。目前,全区有4家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场通过国家生猪标准化建设验收;规模养殖场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及沼气设施的普及率达90%,排泄物资源化率达98%。

二是加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中心,配套专用运输车辆等设备,回收处置废弃农药包装,解决白色污染,被确定为全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县(区)。目前,全区已建成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转运保管中心1个、乡镇集中储存点12个、回收点90个,回收废弃包装物73万只(瓶、袋),植保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的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因地制宜推行秸秆燃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等资源化利用方式,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同时,创建能繁母猪保险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有机结合模式,每头给予600-1000元不等理赔,现已建成日处理能力20余吨的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1个,乡镇病死动物收集点14个,已处理病死动物64.91万头(羽)。

三是推广使用生态有机肥绿色药。出台《衢江区补助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资金实施方案》,在全区落实补贴政策工作,加快有机肥推广施用,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目前,全区初具规模的有机肥加工企业有5家,有机肥年产量达5.5万余吨;建立配方肥试验点、示范方26个,推广应用面积57万亩;全区氮肥使用量减少8%,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面积32.21万亩,推广率达92.52%。

(二)立足产业多元化,打造“休闲型”生态循环农业

一是注重产业引导,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农业大区资源,积极探索发挥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新路径,围绕“三区一带一中心”的生态旅游农业布局,积极培育水果、油用牡丹、中草药等特色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发展“休闲型”生态农业。莲花休闲农业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已通过省资格预审;已建成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0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7个,蔬菜、水果种植面积35.6万亩,占区域面积的13.5%。

二是注重项目推动,优化特色农业经营体系。将放心农业、农家乐、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统筹起来,促成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台湾制陶大师徐瑞鸿等一批名人联姻休闲旅游项目,谋划衢南山水休闲旅游区、中国(浙江)宋瓷文化艺术集聚区、全旺休闲农业旅游区等一批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共谋划农业休闲旅游项目248个,总投资250多亿,占谋划项目总数的38%。

三是注重多元营销,优化农业产业转型环境。依托九九玫瑰园、老爸果园等43个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点,举办玫瑰节、蔬果采摘节、“快乐农家”擂台赛等节事活动,创新家庭农场免费直通车、网络直销等营销手段,让游客充分体验农业休闲游魅力,成功实现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等多业态经营,打响旅游品牌,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衢江区休闲农业总投资近11.73亿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10万人次,同比增长115%,旅游综合收入达5.8亿元;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达到186多家,带动从业人数约2.6万人。

(三)立足农业科技化,打造“高效型”生态循环农业

一是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基层农技体系建设与改革示范县项目,逐步建立以各级农技推广单位为架构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已建成区农技推广中心1个,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21个,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95%以上。

二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浙江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进行农业科技合作,浙沪苏农科院在衢江区建立“浙沪苏农科院专家工作站”和“浙沪苏农科院衢江培训中心”,提供科技成果与信息、技术指导与合作、人员培训与交流等服务。狠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标准化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科技载体建设,形成区有科技示范区、乡(镇)有科技示范园、村有科技示范基地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格局。目前,已建成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2个,区级科普示范点55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5个、科普示范户600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8%。

三是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全区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的科技需求,重点应用水稻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标准化生产、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等一大批新技术,高标准建设水生蔬菜示范园、蔬菜新品种示范园、食用菌示范园、精品蜜橘示范园等,辐射带动基地发展。突出技术集成转化,科技创新、示范和带动能力,推动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发展。目前,全区已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15个、绿色食品示范区1个,“三品”认证农产品77个;“万元田”5.2万亩,其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内“万元田”达到85%以上,人均增收超过千元。

G20峰会食材如何做到万无一失

衢江区以“四个绝对到位”,成功将衢江放心农产品打造为“史上最严苛”国宴G20峰会认可的专供食品。主要做法是:

(一)整合有效力量,确保思想认识绝对到位

一是挑兵选将建队伍。建立衢江区峰会食材供应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场监管、供销、农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按照“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口碑好”要求,组建专门监管队伍,签下“军令状”。二是强化认识不容错。组织参战人员进行多轮专训。三是领导下沉抓指挥。进入实战阶段后,区领导带队检查供会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查相关台账资料,及时协调重要事宜,指挥各方;重点监管部门领导深入基层一线实地指挥调度,与一线干部一同驻点监管。农业、林业、公安、市场监管、供销等部门负责人凌晨到各食材装运点检查,做好各项保障。

(二)搭建无缝管网,确保部门监管绝对到位

一是强化部门分工协作。农业、市场监管、食安办等部门团结协作,对辖区内的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基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农贸市场、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开展全面排查,实现了从农产品种养环节-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全过程全链条监管。二是明确专人专岗专责。各单位将峰会食材保障各项工作细化,制定各条线、各区块作战方案,细化每个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要求。区农业局与峰会食材基地签订《供会农产品安全承诺书》、《保密协议》共10份,要求基地安排精干人员,全力抓好农产品质量管控。三是建立应急联动体系。峰会期间执行食品安全应急一级响应,应急部署要求在10分钟内到位。在检测中如发现问题食品,市场监管等部门通过食品追溯系统,第一时间追查源头、批次,及时进行处理,并对生产企业进行有针对性检查整治,如问题严重的取消峰会食品配送资格。

(三)构建流程体系,确保安全管控绝对到位

一是抓好基地管控。提前对接、统筹谋划,区农业部门主动参与,从全区125家建立二维码可追溯系统农产品种植、养殖的基地中初选了11个基地,经多轮筛选、资料审查、实地考察和检测,上报峰会甄选确定,最终5个基地8个产品获得峰会食材供应资格。

二是抓好源头管控。全面运用HACCP体系(危害分析控制体系),对食用农产品进行全程跟踪监管,提前一个检验期采摘进行定量检测,采摘后进行快检,检验合格的给予G20峰会食材全程监管准出证明;对供会的禽类等清真食品,充分尊重相关人士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在做好检验检疫基础上,将活禽统一运送至建德市清真禽类屠宰点宰杀,将白条鸡(鸭)运回衢州真空无菌包装并送入仓储点冷冻,待接到峰会总仓指令后再押运杭州。

三是抓好生产管控。对衢江地产农产品,在分析历史风险检测数据、开展产品抽检基础上,择优申报峰会食材供应商名录。明确供应商后,农业部门安排8名专职人员实行驻点监管,对各生产环节进行不间断检查,对每一批次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四是抓好运输管控。落实省指挥部“凭证齐全、四方到场、两家封铅、专人押运、绿色通道”规定,结合不同食材、不同产地特点,确定4个食材集中装运点,将供会各种新鲜食材集中查验、集中核对、集中装车、集中押运、集中发车。设置押运AB角,复核、复检,达到“货、单、人、车、证、签”一致,方可发车启运;指定专人配备专车,通过GPS定位系统,实时掌握车辆动态。

(四)严明工作纪律,确保责任落实绝对到位

一是全天值班轮岗。峰会进入实战阶段后,在各重点企业和生产基地,驻点监管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全天值班,根据工作实际,设置2-3人进行不间断轮岗,确保各项监管工作履职到位。二是全程信息保密。与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工作人员一律不得向外透露工作信息及相关基地和企业地址,在电话、微信、信息报送中,使用隐语和替代词语表达。比如,用代号替代集中装车点地理位置,用颜色特征黄、红暗示“食材运输车辆专用证”和“车辆通行证”,防止涉及食材运输安保信息泄露。三是全面督查检查。各相关部门对峰会食材保障工作进行不定期督查,重点对值班情况、装车押运和保密工作等进行检查,没有发现一起违反相关规定和工作纪律行为。

衢江探索的有益启示

(一)全面落实发展新理念。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市场需求升级方向,坚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生产的最高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补充其与产品安全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短板,决不让大头娃娃事件、“苏丹红”鸭蛋事件等教训重演。

(二)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鼓励适宜地区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融入区域顶层战略,逐步探索整建制推进。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整村整组制土地流转,推进“租金、股金、薪金”共享模式。推动财政资金使用导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打造开放型“田园超市”,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产品”,打通农产品质量安全信任危机的“最后一公里”。

(三)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推广生态循环模式,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示范园区,构建主体、产业、区域三级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促进全产业链安全放心。推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高标准建设一批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采摘游、民俗表演、农家乐等方式,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业相融合,赋予农业更多休闲旅游功能。

(四)强化全产业链监管。围绕产地环境保护、农资市场监管、农业标准生产、产品检验检测、质量安全溯源、生产经营诚信、技术服务支撑、多元营销市场等方面,构建长效监管机制。重点加快产地环境生态体系建设,建立长期定位监测点和农产品产地环境数据库,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把好农资生产经营资格关和市场准入关,制定主导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统一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检测、产品销售的“五统一”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立安全承诺书机制;实施生产档案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网,实行全程动态监控,严格落实上市农产品抽检制度,建立农产品二维码追溯管理体系,建立省、市、区(县)、镇、村多级联动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作者矫旭东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同济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县域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理论与政策咨询研究。)

新闻推荐

国家发改委:近期拟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3亿元补助生猪养殖

10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召开10月份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袁达出席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就近日猪肉价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