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促进体育消费
□丁举岩
促进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建设体育强国;另一方面,体育消费市场已成为国民经济朝阳行业,相关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是当前及未来促消费、稳增长的重要领域。
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8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促进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的相关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加强,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身体锻炼的需求日益凸显,体育消费市场的规模得到空前发展,增长率不断攀升,体育消费市场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朝阳行业。
目前,我国体育消费市场仍面临一些发展障碍。
体育消费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我国体育产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的经营方式是承接海外知名体育品牌的加工、生产、组装等环节,往往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对产品的研发、设计滞后,对消费者需求认识不清,缺乏对体育消费市场的掌控。目前,从体育用品到运动装备,国外品牌企业依然在国内体育消费市场中占据着强势地位,如我国目前有两万多条保龄球道,绝大部分使用了美国AMF和宾士域公司的运动器材器械。从体育中介看,国内从事体育中介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是国际著名的体育经纪公司,美国的国际管理集团、瑞士的国际体育娱乐公司几乎包揽了我国国内重大赛事经纪代理业务,而我国本土的体育中介公司仍数量稀少。体育中介产业的缺失,直接导致体育消费市场的核心部门沟通不畅,造成整个体育产业链缺乏活力、效益低下,也影响到产业链中其他部门的规模扩张和产能升级。
体育消费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大部分项目的管理体制并没有真正放开,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处于半开放状态,很多竞技表演类的市场开发并未完成,商业化程度不高,国内赛事转播权的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得不到竞技体育巨大投入的相应回报,导致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尽管政府对此进行了政策调节,如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进行了机构改革,国有资产在体育产业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然不够开放。体育产业是竞争性行业,国有资产如果要从中完全撤出,需要大量社会性资本的融入,这对于发展初期的我国体育消费市场来说仍然任重道远。
体育消费市场供给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体育用品制造业与体育服务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均衡、产业组织规模小以及产业内技术水平低下等问题。体育用品类产业发展迅猛,而健身体育器材和竞技体育器材发展水平不高。体育服务业发展滞后,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中的服务发展尤其是高水平职业赛事及运动休闲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体育消费持续增长的重要障碍。同时,体育产业与数字技术、娱乐休闲方式变革的关系不密切,与娱乐产业、旅游产业等的融合不紧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不紧密,体育消费产品尚不足以满足社会大众对观赏性和参与性体育消费的需求。
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后,公众的体育消费需求将急剧增加,相关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消费升级,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加快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主体。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体育用品生产以及销售领域、体育场馆建设运营领域、体育健身休闲和体育竞技表演领域,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市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尤其是产业链高端的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手段的提升。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设立体育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筹措发展资金,鼓励金融机构研发新产品,用以支持在体育消费产业链的投资。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提升我国体育产业在国际体育消费产业链中的竞争力,逐步实现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改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企业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水平。首先,要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如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快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并提供服务等。其次,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做强做精,合理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管理职能,着力构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又一有力支撑。最后,推动场馆设施市场运营。突破体育场馆运行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同时积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场馆对外开放,开发公共空间,利用闲置地块,改造废旧厂房,缓解运动场地不足。
加快“体育+”新兴业态发展,积极培育体育消费的新增长点。体育产业自身不仅具有丰富的业态空间,而且围绕着不同业务方向同样可以形成不同的产品服务形式,具有天然的横向协同、纵向关联的融合特征。基于此,一方面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特色产业(培训、康复、休闲等)、体育+互联网”等“体育+”的新兴业态模式,推动体育产业的联动效应。另一方面,鉴于体育消费与旅游消费的同一性特点,可以深入推进体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并形成体育旅游新业态,开发体育旅游新产品。通过重点体育旅游赛事、重点运动休闲旅游项目、重点体育旅游节点的建设,促进群众充分参与体育旅游活动,推动体育消费和旅游消费的深度融合。
新闻推荐
新华社天津9月3日电(记者翟永冠)近年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案件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