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是城市活力的表征
城市“夜经济”,也叫夜间经济,是城市活力的重要表征。
城市“夜经济”是指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后进行的经济行为,以太阳落山至次日太阳升起为时间划分界线,一般指从当日下午六点到次日清晨六点发生的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夜经济”的兴起与社会分工的细化密切相关。从传统的餐饮服务、便利店、电影到文化演出和夜间观光等,都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化。
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与城市工作节奏的加快密切相关。一方面,年轻人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承受着越来越强的工作强度,因而常常需要依赖于社会化的餐饮服务来解决用餐问题;另一方面,年轻人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技能,以适应日益紧张的工作节奏和激烈的竞争,在工作之余的夜晚,他们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和培训。
“夜经济”的兴起也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密切关系。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时,就会有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其具体表现是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闲娱乐,享受精神食粮。近年来,图书馆、文化馆、音乐厅、影剧院等文化场馆正日益成为人们夜间活动的重要场所。
“夜经济”的参与人群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地人群,实际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群把旅游作为他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家庭也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越来越多的城市“夜经济”顺应了外来人群的需求,并借机宣传城市文化,例如哈尔滨举办的冰雪节,在夜间更能够充分体现冰雕艺术的细节。
近些年,学术研究领域也将“灯光指数”作为测量一个城市和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夜间活动必然会以灯光亮度的方式体现出来,从而被远在太空之上的遥感卫星所拍摄到。通过校对整理,形成全球可比较的“灯光指数”,可以用来估算经济活动、人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指标。
城市“夜经济”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有更多夜间活动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夜经济促进消费和扩大就业的基本事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中就兴起了夜市和早市。而近些年兴起的“夜经济”自然不仅仅是夜市的翻版,更是升级版,有了更多丰富的内涵和外延。20世纪90年代的夜市和早市一直延续至今,但它们并不是“夜经济”的主体。
当前,“夜经济”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在社会交往、精神文化、学习与培训方面的投入和付出。有需求自然也就有供给,在大城市中,由于市场的规模效应,供给的效率更高,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以餐饮为例,从大排档到街边小店再到商务会馆,各种价格档位,充分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夜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实际上是以良好的产业结构和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的,这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华每日电讯作者王智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新闻推荐
央行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人士也看到了银行贷款的变化。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离不开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