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培训机构“傍名校”要多管齐下
北京大学博雅教育科技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师资培训、常青藤中戏考研……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组织和培训,真是名校办的吗?“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美誉度高、资源丰富,名校的品牌时常被一些教育机构强行“傍”上。这些机构通过冒用校名、谎称合作、刻意误导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招生牟利。(5月31日《工人日报》)
在教育培训领域,“傍名校”行为的确多有发生。比如,上述新闻报道称,5月初,一些家长和学生惊讶地发现,他们积极参与的由所谓“中国传媒大学北广在线”举办的青少年语言大赛、语言测评、合作加盟授权等活动,竟是一场骗局,中国传媒大学官网为此还发布了一纸“严正声明”。
如果名校的全名或简称已注册为商标,教育培训机构“傍名校”,是对名校商标专有使用权的侵犯;即使名校的全名或简称没注册为商标,但在实践中公众能判断其唯一指向性,教育培训机构“傍名校”足以造成混淆视听的效果,也是一种侵权行为,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了名校的声誉。
尤其是,教育机构“傍名校”进行虚假宣传,招生牟利,对学生及家长而言是一种欺诈。由于信息不对称,家长及学生往往不知道也无从知道教育培训机构的真面目,又由于名校具有很高的公信度和认知度,学生及家长压根儿想不到,有名校加持的教育培训机构竟与名校没有一分钱关系。
那么,教育培训机构“傍名校”何以大行其道?一方面,那些教育培训机构利欲熏心。毕竟,只要能与名校扯上关系,任何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都可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特别是那种针对高端人士开设的研修班,短短一两年,可能获利数十万元,可谓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另一方面,有需求才有供给。社会上总有一种“名校情结”挥之不去,许多人过度迷恋名校,格外追捧有名校加持的教育培训机构。即使明知是“傍名校”行为,但为满足所谓的“出身论”“血统论”,或相信共同逐利的潜规则存在,仍愿把孩子送去就读。这也给那些教育培训机构创造了生存土壤。
此外,一些名校的维权意识较差,认为那些“傍名校”行为不足以以假乱真,不足以损害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充其量发布公告声明一下,或直接向监管部门举报以达到取缔目的,真正走到司法维权这一步的名校则少之又少。而有关部门则因种种原因监管不力,很难主动作为。
因此,打击“傍名校”要多管齐下。名校应通过注册商标防止他人抢注或滥用自己品牌;应勇于通过司法诉讼,要求侵权方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对于但凡冠有名校头衔的教育培训机构,监管部门应主动作为,查清真相,对“傍名校”者进行处罚,实行行业禁入。家长和学生要避免轻信宣传而上当受骗,也要消除“名校情结”,放眼打量,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培训。
特约评论员
何勇海
新闻推荐
种种迹象显示,基金发行市场开始降温。一方面,5月份以来,基金发行频频出现延期募集现象,延长募集期的基金数量较上月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