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财经> 正文

道德批判有时是不靠谱的

济南日报 2019-04-02 11:32 大字

先看一则历史典故,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仆,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却拒领赎金。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后来,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一定还会勇于搭救落水者。”《经济学家告诉你》发表张是之的文章说,孔老夫子洞察人性,见微知著。

子贡开始不去领取赎金,看上去是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这是因为他能够承受这个赎金的损失。但现实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那样有钱。这种自以为是的道德高尚,无意间抬高了做好事的门槛,只会让后来的人感到尴尬。假如道德舆论宣扬子贡的“义举”,把他树为典型,后面的人再向国家索要报销赎金,就显得不是那么光明正大,反而会遭受背后的指指点点。原本一个不错的政策,就因为道德门槛被人为拔高而难以为继,这就是孔夫子批评子贡的原因,也是后来他肯定子路接受赠牛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这类事情比比皆是。比如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大范围冰冻雨雪灾害,有些人停在了火车上,还有些人被堵在了高速路上。方便面、盒饭普遍涨价,三十元、五十元一份的价格让媒体和围观群众大为不满,纷纷表示这些人昧着良心发国难财。

熟悉经济学价格机制的朋友都清楚,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价格的作用之一,就是快速区分需求的紧迫程度。你着急,那就加价好了;你不愿意接受这个价格,说明你还不够着急。围观群众们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来批评涨价行为,其实完全忽略了身处其中愿意支付高价的人的感受。僧多粥少,人多饭少,你不让价格上涨,那就要有其他的方式来解决。最常见的方式之一,是排队。这个时候,真有急需愿意出高价的人反而不能出高价,只能跟着排队,白白耗费时间忍饥受饿。这样真的就更有道德吗?更进一步,假如规定不允许涨价,附近的村民就没有积极性过多地涌现到现场出卖食品,你有钱想出高价也买不到食物,这样就更有道德吗?

我们常常被教导,“要成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在我们常见的道德规范中,都是羞于谈钱、耻于谈利,认为追名逐利是一件上不来台面的事情。然而,这就像是子贡最开始的做法,他看上去的“无私行为”只不过满足了他自己“道德追求”的私欲,却无形之中抬高了整个社会行善的难度。你无私,你有道德你高尚你光荣;我不想像你那样无私,我就多少有点感觉不是那么高尚了,不是那么光明正大了。即便是真能帮助他人,那我还是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了。这就是道德批判所带来的问题隐患。

我们的媒体和“吃瓜群众”们,能向子路和孔老夫子学习一下吗?

新闻推荐

车和价格“都挺好”,D-MAX约惠春天 劲享无限

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人生活方式的呈现,驾驶一辆车去远方放飞自我,正在成为一种高阶的生活方式。作为高端生活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