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支撑起“最大规模人类迁徙”
春运好比一个放大镜,透过它,你能看到今日中国的国家实力与制度密码。
新春佳节日渐临近,天南地北的中国人又一次踏上了返乡之路。这场“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我们在关注,世界也在关注。近日,CNN就聚焦中国春运刊发文章,不无艳羡地写道:“在任何其他国家,这么多的人都会让当地的基础设施瘫痪。但是,中国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有很好的条件来处理这个问题。”
倘若不了解中华文化,便难以理解阖家团圆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不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会为了赶赴一顿年夜饭不顾山高路远、不惜舟车劳顿。归心似箭的人群,让世界看到了这个在现代化道路上疾驰的东方大国的传统文化底色,更汇成了令许多国家叹为观止的大数据。今年春运持续40天,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近30亿人次,相当于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总人口。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之巨的人口腾挪,放到任何别的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但中国不仅能应对这种极端情况,还可以确保春运平稳有序,基建水平和组织能力之成熟可见一斑。
其实,相较于外媒的惊叹,国人对春运之变的感受更为真切深刻。1981年3月,“铁路春运”一词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打工潮的涌动,春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相信不少人都曾有这样的经历:通宵排队买票,肩扛大包小袋,上车差点挤成“照片”,下车感觉脱了层皮……但“春运的脚步”与“发展的车轮”始终协同前进。当下,不管是购票途径,还是乘车体验、旅途时间、路径选择,都已经比从前有了长足进步。虽然依旧不乏“槽点”,但人们的诉求已经悄然从“走得了”升级到“走得好”。
春运之变的背后,正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基建水平的沧海桑田。目前,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机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基本贯通的“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构成了我们应对春运的底气。无处不在的“黑科技”,更不断优化着人们的出行体验。从刷车票到刷证件再到如今直接“刷脸”;从吃泡面到吃盒饭再到跨站点餐,旅客的便利与春运的效率得以兼顾。中国春运面貌在短短几十年间的巨变,再次雄辩地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中国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有很好的条件来处理这个问题”,外媒报道中这句总结意味深长。近些年来,面对国家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日千里,“为什么是中国”的追问屡屡被提及。在问答网站知乎上,网友的回答言简意赅,“因为人民有需要啊”。在中国的价值取向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理念的“定盘星”最大激发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们国家就可以在有限时间内集中调配资源,将其投入到最紧迫、最重要的民之所需中去。为了港珠澳大桥安装沉管,七家采砂企业、两百多艘船停工;从一片荒芜上建起博鳌机场,只用了不到10个月时间……这些事情放在许多国家不知道要费多少周章。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斯所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得益于强大的领导力,共识得以最大程度地凝聚,干成大事也是水到渠成。
当然,不论是制度优势的发挥,还是现实工作的执行,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的付出。仅就一场春运而言,为了大多数人能顺利回家,就要有一群人不能回家。他们是微笑服务、有问必答的志愿者,是悉心照顾旅客的列车员,是守护旅途平安的人民警察……正是无数守土尽责、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让我们的种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释放出了惊人的发展动能。一定意义上,春运好比一个万花筒,一个放大镜,透过它,你能看到中国人的团圆意识、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也能看到今日中国的国家实力与制度密码。□崔文佳
新闻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