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朦胧利好发酵 传央行入市引爆A股 引发了股民的无尽遐想,真相如何?

南宁晚报 2019-01-10 06:26 大字

近期A股市场虽然维持振荡态势,但消息面暖风频吹,券商更是认为“春季行情”值得期待。更令市场关注的是,业界对于未来央行是否可能持有A股的讨论开始增多,这引发了市场遐想,朦胧的利好预期正在发酵。而昨日沪指盘中接近2%的涨幅,则很好地诠释了市场对这个猜想的期待。央行买股票为什么让人激动万分,源于“无限开火权”,购买力爆棚,“万亿子弹”可期。

市场支持这种做法的一派,主要理由就是可以稳定股票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同时刺激经济。然而,午后多家研究机构及前央行官员纷纷发声,指出“央行购买股票ETF”这种操作目前既无必要,也无益处。A股大盘也随之大幅收窄涨幅。

这是巧合,还是放风试探?

赞成声音:央行买股票可提振股市表现

支持央行购买股票的声音多来自券商分析师。包括东兴证券、中信证券、野村控股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可以借鉴日本央行购买股票ETF的经验。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策略师秦培景团队介绍,全世界的银行都极少把购买股票作为一种货币工具。部分央行会购买海外的股票或是ETF作为管理外储的方式,但是直接购买本国的股票是极其例外的操作,这么做的只有日本央行(2002年持续至今)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金管局的操作(建立平准基金)。香港金管局目前已经实现退出,而日本央行目前已经把扩张资产负债表购买股票ETF作为常规化的宽松工具之一。

东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认为,出于稳定市场等多种原因,中央银行持有本国股市资产,并不出格。如果按照日本央行对股票和ETF的持有比例测算,如果我国央行以合适的资产类型方式,持有1.58万亿~1.78万亿元的A股资产,不会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和股市造成结构性影响,A股稳定市场资金来源的规范透明、目标函数的明确一致、操作指令的集中统一、标的选择的进一步指数化,更有利于A股在2019年实现健康平稳运行。

秦培景团队认为,中国央行购买ETF最直接的潜在作用是置换证金的持仓,相较证金,央行进行股票ETF购买成本更低,可减少不必要的交易。这既可以作为稳定市场举措,也可以压低风险溢价,刺激直接融资市场。

媒体援引野村控股亚洲研究部负责人Jim的观点称,股市是重要的国内政策工具。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他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在2019年开始购买中国国内股票。他说道:中国将采取超越以往的措施来刺激股市。具体来说,政府可能会授权中国央行参与购买股票,强劲的股市表现在刺激国内消费方面,将比新建铁路有效得多。

反对声音:加大股价波动,不具备条件

不过,相比于支持派的观点,反对派的声音和理由则更为主流。

“先不论日本央行的这种做法在中国是否行得通,单在日本国内,央行直接购买股票ETF就具有争议性,且国际研究领域对此做法普遍评价也不高。”北京一资深货币政策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也表示,从日本看,它经历了20年的通缩,并且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本土企业不愿意投资的情况下才选择了央行购买股票ETF的方式。从全世界的主权国家看,只有日本央行直接购买了本国股票,欧美国家或美国都没有选择这种方式。并且,现在事实证明央行直接购买股票弊大于利,导致市场流动性大幅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日本的金融机构也希望日本央行能够退出本国股票市场。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国情相差非常大,中国央行远没有到开展QE的阶段。央行开展QE需要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但中国目前离零利率政策还有很大“距离”。

回到中国国内的现实情况,现阶段,央行直接购买股票资产在投后管理与退出安排、法律条件、监管央行购买行为、投资有效性等方面都不具备有力的支撑条件。

北京一大行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央行购买股票,本质上是一种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买少了对流动性投放和股市提振作用不大,买多了又会降低二级市场的活跃度。我国股市的波动性太大,央行若持有大量股票会使得金融稳定与宏观调控政策冲突,退出购买计划和减持计划带来的暴跌风险都可能让央行进退两难。

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也表示,央行购买股票容易加大股价波动性,很可能扰乱市场定价功能。散户在我国股票市场的占比较高,容易追涨杀跌,加剧市场波动。央行直接参与购买股票,很可能扰乱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如果出现跟风行为,反而会进一步加大股价的波动。若央行购买ETF,那么无论是指数型ETF还是板块型ETF,均没有很强的意义。

从法律条件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并未赋予央行投资股票的职责。《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央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也就是说,除“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这一变通性表述外,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央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买卖股票。

思考:谁来监管央行买卖股票防范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凭借着自身独有的信息优势和资金成本优势,一旦自己出手购买股票,与引发不少人对于如何监管央行购买股票行为的讨论。“央行既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又掌握那么多消息,一旦自己出手购买股票,如何防范道德风险和利益输送?谁又来监管央行的行为?如果低吸高抛,就会被冠以割韭菜的说法;如果高吸低抛,就容易遭到投资不力、利益输送的质疑;如果只买不卖,没有退出安排,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只会越来越大,又如何进行投后管理?”上述资深货币政策分析人士称。

“与其让央行买股票,可能还不如让央行购买银行发的资本补充工具(如永续债),甚至是不良资产效果来得更好。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后者就是好方法,但起码是想说明前者不是个非他不可的好点子。”上述研究人士称,至于改变银行风险偏好,美联储量化宽松的做法,就是通过购买国债和MBS,将银行资产端的国债、MBS等中长期资产置换成更低收益的超额流动性,迫使银行追逐更高收益的实体信贷,改变了银行的风险偏好;相比于中国央行,此前扩大MLF担保品范围,允许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等纳入担保品范围,也是为了改变银行风险偏好。截至目前,央行官方对此事尚无任何回应。

据《证券时报》

新闻推荐

世界银行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据新华社华盛顿1月8日电(记者杨承霖高攀)世界银行8日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并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