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带量采购”释放医药产业转型信号

综合开发研究院 2018-12-28 09:16 大字

文/刘沐芸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5月3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挂牌,将卫计委的新农合、人社部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三大医疗保险“三合一”统一管理。正式接管药品市场流通以及销售最终价格的权限,同时拥有了定价权、招标采购权以及支付权。由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国家有关部门成立国家试点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以“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形式,将试点的11个(4+7)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过去分散的药品采购量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团购效应,以量换价,也有利于减少药企销售过程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12月8日,“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对外公布,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价效果明显。

采购新政将为行业带来哪些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的药品招标采购往往只是确定中标价格,并不能保证采购数量,导致“招而不采”“带金销售”等现象长期出现,药品价格虚高现象普遍存在。此次国家组织的集中采购试点,将会带来几方面的改变。

(1)带量采购。联采办对11个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的一些常用药,在采购公告中明确了每个品种的采购量,都是以万为单位,能给药企明确的销售承诺和预期。药企的生产计划可以高效地实施和安排,原料、耗材采购、库存变得更加确定,药厂的整个供应、生产、流通链都变得“清洁高效”。

(2)市场风向标。“4+7”试点选择的是直辖市和主要省会城市。这些城市的公立医院,不仅代表了中国医药销售市场的主要份额,也是体现中国“医学研究、医疗水平、医药研发”发展方向和水平的主要城市,会有市场风向标的作用。药品直接通过集中采购平台在中国水平最高的医院销售,其示范性对非试点地区也将产生带动作用。

(3)药企的分界线。对质量过硬、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来说,将是很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入选采购目录,经由采购平台,可以直接进到直辖市和主要省会城市的公立医院,缩短了许多非必须的工作节点、销售环节。基本上可以预期这个药企脱离了发展的“贫困线”,进入稳定发展的“小康阶段”。

当然,对那些过去主要靠“销售促进”的药厂来说,可能会是重大挑战。过去那些公司的强项在目前的“药品集中采购”大趋势下,可能会变得无用武之地。

(4)从业人员的筛选。制药、疫苗、生物科技等都是非常专业的行业,从业人员都应该有基本的资格门槛。未来那些“只会销售手段,但缺乏基本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在医药行业可能也没有舞台可以施展了。因为那些环节、那些空间、那些操作都将被集中采购压缩,通过集中采购形成了自动的优化机制。采购新政能否做到“保质保量”?

有市场观点认为,本次带量采购新政使得药企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在低价下,药品质量成为市场担忧的问题,业界也担忧“一致性评价”会演变为“一次性评价”。

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带量采购不是压缩利润,而是通过规模效应,并压缩了不必要存在的中间环节、流通过程,挤出了很多的非必须成本、非关键成本,以量换价保障了正常的利润,相当于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区别,通过规模提升带动的成本优化在经济学上是一个较优的状态。这种优者胜的发展整合是一种行业自然的演化过程,在国际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的历史上都可以看到。

当然采购新政仍需通过严格的制度和监管,确保药品质量和供应。

(1)强化对药企药品的评估评价。加强对中选品种生产、流通、使用全周期的质量监管,提高抽检频次,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追责力度。完善数据库,增加评价机制,采购前“一致性评价”,采购中“质量抽检”,采购后“临床评价”结合起来。还要建立库存预警系统以提高平台管理效率。

(2)对采购职能进行监督和评价。不仅是监督评价药品生产企业,还要评价承担采购职能的部门,有没有切实按药品质量、临床疗效和产能保障进行选择药品生产商。也就是,要确保分散的采购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后,能正常的按规章办事,带量采购的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好药。

(3)保障正常利润,压缩非必须环节。要保障药企的积极性,带量采购不能一味的压低价格。同时,带量采购要落到实处,及时回款或预付款。不能合同签了,量也定了,企业保质按量生产了,但迟迟收不到回款。

药品供应的“保质保量”不仅仅是“采供”双方的事情,事关采购方(采购平台)、供应方(药企)、使用方(医院)、支付方(回款)、监管方(药监、卫健),相互配合、各自履职、按约办事、联动评价,保质保量就不会成为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

培育中国制药工业的“华为”

1970年代,日本有超过3000家医药企业,近10万个品种,市场一片混乱,与今天的中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后,日本通过近40年的改革,推行多轮一致性评价、集中采购、市场准入等手段,最终使得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现在日本仅有300家制药企业,主要制药企业30家,以及200多家以研发为主的创新性研发企业,很多创新制药企业位列全球制药工业20强。

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布了“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要提升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培育像通讯领域中的“华为”那样的中国企业,通过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和服务体系走向世界,为全世界的人民提供产品。

通过集中议价能力,压缩采购环节,明确采购品种,集中支付能力,结合采购前评价和采购后的评价,不仅是质量评价,还有临床疗效反馈评价等这些职能,可以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促进药企和从业人员转型升级,让质量体系完善、研发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企业有做强、做大的机会。假以时日,国际制药工业领域中会出现向华为这样的中国药厂。“好药不怕巷子深”

此次采购新规推行,意味着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步入正轨,从“有没有”转向了“好不好”,从“利益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可以说是医药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过去,药企的竞争是中标及价格空间,在低水平、高重复、重度同质化的泥潭中混战,“好药”比不过“会卖药”的,医药专业的人比不过高中毕业生。未来竞争的是研发能力、是质量体系、是品牌效应,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或“更好的病种解决方案”。

药企的发展必须回归本业——专注于好药、优药的研发生产。好的药企做大、做强,不好的药企就要转型升级,或退市。普通仿制药“高举高打高毛利“的时代已经结束,普通仿制药出现高毛利不是正常的市场状态,只有独一无二的产品,也就是专利药,才应该有高毛利。只有回归正轨,才可能涌现“强企”,我国制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才会强。

未来中国的制药工业,将主要由创新药企业与仿制药企业构成,创新药企业专心研发创新,通过细分市场获取高利润。而仿制药企业专注生产,通过精益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赚取少量利润但是大的市场份额和规模。这应该是“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中确定的发展蓝图和愿景目标。

新闻推荐

刘洪玉:调整楼市调控政策不能跟风 要防止投资投机卷土重来

刘洪玉视觉中国资料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重点工作任务,为明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记者27日就2019年我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