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马路”搞三枪 一盘死棋让他们盘活了
在上海滩,说起“三枪”内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作为“三枪”品牌的缔造者,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前厂长苏寿南在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工业部分亲历者座谈会”时表示,“我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塑造了“三枪”品牌。”
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苏寿南说,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塑造了“三枪”品牌。 本文图片由上海市工经联供图
出生在苏州的苏寿南,上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11岁那年,他的母亲一病不起,临终前最不放心的就是他。两年后,父亲也撒手人寰。
为求生计,13岁的他在三哥带领下,来到上海针织九厂前身——新陆针织厂当学徒工,从早到晚什么都干,且不拿工钱,只吃“白饭”。师傅师兄们看他勤快懂事,将技艺悉数传授,18岁的苏寿南就当上了班长,1977年又被任命为针织九厂厂长。
此时,改革春风已经开始涌动。
苏寿南说,三枪品牌是当时针织九厂80多个老牌子当中的一个。刚刚改革开放时,广东货、日韩货令上海消费者很稀奇,为了搞新品开放,把工厂效益搞上去,他带领副厂长和部门负责人每天“荡马路”,到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的商场去看,了解市场上都热销哪些针织产品,别人议论纷纷,觉得他不务正业。
上海针织九厂厂长苏寿南(左一)在指导工作。
“当时,改革开放的市场氛围就是,想做的都可以大胆试。我们当时很缺钱,引进一台进口大圆机要40多万,但技术工人的手艺活相当扎实,职业素养过硬。我就发动全厂的高级工程师和技师参加技术改造,为鼓励工人改造旧机,每改造一台厂里奖励200元,如此大的激励当年在国有企业也属首创。最终,我们自己改造出来的国产机器成本只要1.2万元,质量毫不逊色。”他说。
经过日夜奋战,他们成功地将进口大圆机功能嫁接到国产机,不仅各项指标完全合格,成本也大大降低。
1992年,“三枪”新产品柔暖棉毛衫裤投入市场后,售价低于进口同类产品,迅速掀起热销风潮,当年盈利8000万元,成为载入“三枪”历史的一次创新尝试。说到这里,苏寿南心潮澎湃。
在“三枪”越做越大的同时,其他兄弟企业却在生死边缘挣扎。
1994年,针织九厂兼并上海百达针织厂成为上海首例企业兼并案例。苏寿南说,当时百达厂累计亏损7000多万元,危在旦夕。尽管6年中针织九厂经济效益增长了100倍,但兼并百达厂后针织九厂资产负债率将达101%,很可能“救火”不成反把自己搭进去。他把此次兼并比喻为“吃河豚”,关键看怎么吃。
经此惊心动魄的兼并战,一盘死棋硬是让他们盘活了。
1991年至1996年,针织九厂连续兼并了7家亏损企业,承担债务3.58亿元,安置员工5000多人,并在1994年改制为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三枪”的“内衣帝国”之路越走越稳。
1999年1月,“三枪”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年4月被国家外经贸部列入首批33个“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品牌之一,全国纺织总会赞誉上海三枪是“中国针织行业的旗帜”。
“我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塑造了“三枪”品牌。从1977年当上厂长,到67岁退休,整整干了30年。”苏寿南说。
新闻推荐
榜样的力量“头雁”的效应 厦门市集美区总工会引领劳模助力乡村振兴
钟俊杰在蔬菜大棚工作现场陈水强(左一)检查芋头土壤情况“厦门寸土寸金,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农村要振兴,就要走发展都市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