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去黑”“着绿”“育新”“强服” 湖北黄石生态修复助推经济发展

安徽工人日报 2018-08-06 06:50 大字

湖北黄石通过 “去黑”“着绿”“育新”“强服”四招修复生态,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工人日报》记者近日前往实地采访,一探究竟。

繁荣背后的生态赤字

黄石1950年因矿设市,从3000多年前燃起第一把炉火,到100多年前建成大冶铁矿,再到建市以来一批“国字号”工业项目布点,采矿经济贯穿了黄石几千年发展历程,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繁华,也留下了巨大的生态赤字,产生了400多个开山塘口、300多座矿山、150多座尾矿库、21万亩工矿废弃地和大面积污染土地。

近年来,黄石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全域无落后钢铁产能、无煤炭生产企业。通过加大技改力度实现“着绿”,近三年技改投资年均增长65.9%,重点调度总投资达300亿元的十大技改项目,有色、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模具钢企业由300多家整合为30多家。“育新”,就是引进电子信息企业30多家,总投资500亿元,建成全国第三大PCB(印制电路板)产业聚集区,智能运输机器人占全国三分之一份额,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不断壮大,“四大”新兴产业增速均超过30%。“强服”,就是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及工业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全市3A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6家;新增主板企业1家、新三板企业4家、四板企业274家;以工业旅游为引领,带动乡村游、红色游等融合发展。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如何将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黄石市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依据各地的客观情况,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园则园、宜渔则渔”的原则确定利用方向,实行各具特色的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模式。

科学规划城市周边,对铁山区107、120、150废石场、老土桥塌陷区和光彩山以及黄荆山南北麓等进行集中整治,重点是修复生态,建设公园和恢复林地及建设用地。对镇、村周边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在财政资金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该市积极筹措资金,组织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115个,已复垦规模达到4.8万余亩,新增耕地面积3.1万亩,在恢复生态、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同时,保证了项目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的指标需求。

将复垦整治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相结合。铁山区光彩山属大冶铁矿的废石场,由露天采掘所废弃的矿渣、废石等堆积而成,面积约3平方公里,高度40~60米。治理前,一年四季尘土飞扬,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隐患严重威胁周边居民、学校、企事业单位生命财产安全,对106国道也造成严重威胁。项目投入治理资金7376万元,通过治理,恢复建设用地800余亩,建成了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森林公园700余亩,使原来的废石场变成了市民的休闲旅游乐园,扬尘和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发展矿冶文化旅游

黄石市将复垦整治与发展矿冶文化旅游相结合。重点将矿冶文化底蕴丰厚的铜绿山、大冶铁矿东露天两个大采坑及周边工矿废弃地改造成为园家矿山公园。目前,形成采矿遗迹观光区、生态复垦休闲区、矿山工业博览区、矿业自助加工区、户外休闲游览区、地质勘探遗迹体验区、矿山纪念品加工区、矿山公园服务区等8大核心景区。依托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和以槐花为主题的亚洲最大复垦林基地,成功举办了三届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槐花旅游节,使矿冶文化旅游产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黄石市狠抓水、山、气、土“四治”工程,构筑绿色发展生态屏障。拆除沿江非法码头106个、泊位123个,建立四级河长体系,新建污水管网160公里,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基本结束污水直排江河历史。全面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关闭露天矿山130余家,复垦工矿废弃地近5万余亩。坚决关停取缔“散乱污”“十小”企业,强力推进环保技改,确保企业达标排放,空气质量逐年向好。大力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编制完成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有效实施。

新闻推荐

银行“中考”刚过,存款利率上涨“动力不足” 银行存款利率回落 揽储压力有望缓解

银行揽储年中考核刚过,7月存款利率再次上涨“动力不足”。日前,融360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各期限存款利率均较6月份下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