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银行理财收益率重返“4”时代——来自兰州理财市场的调查

甘肃经济日报 2017-03-27 06:04 大字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郭月明

经历了3年降息、理财收益跌进3时代且长期运行后,最近的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投资收益终于迎来了拐点。特别是3月份以来,兰州理财市场理财产品年化平均收益率重返4时代并持续上升。

一度淡出人们视线的银行理财,再次受到追捧。

理财年化收益率迎来拐点

“我买了30万元的一款3月期保本理财产品,按当前4.5%的收益率计算,到期后可收获利息3328元,比去年的3时代能多赚1000多元!”3月25日,在兰州市民主西路一家商业银行的理财区,市民张慧告诉记者,进入3月份以来,兰州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开始上升,一路突破了4%。“比如这个认购起点5万元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就达4.5%,而去年同期只有3.4%。”张慧指着一张银行理财目录说。

记者走访庆阳路一家商业银行发现,该行最新一期理财产品中,3月期和半年期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4.5%,1年期的高达4.6%,均远高于今年新发行的储蓄国债的收益,很受市民青睐。

实际上,从上月开始,兰州理财市场的年化收益就迎来了小阳春。某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薛妍介绍,2月份,兰州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从3.2%上升到3.8%。进入3月中旬后升势依旧,见涨的年化预期收益率一路冲破4%,目前3至6个月的保本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达到了4.3%,部分商业银行6至12个月期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摸高到4.6%。

记者随机调查的6家银行3月份共发行16款理财产品,其中封闭式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以某家股份银行为例,3至6个月、6至12个月及1年的非保本类产品的收益率分别为4.3%、4.45%、4.6%。

理财产品年化收益高位运行,部分商业银行推出的1年期产品预期收益甚至可达4.8%。

薛妍分析,受央行上调操作利率等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开始步步走高,且这一偏高走势还在持续。

货币基金和大额存单再“吃香”

股市阴晴不定,楼市调控加码,百姓兜里的闲钱该往哪儿投?记者采访发现,对于追求低风险的普通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收益重新走高只是利好之一。

上周,货币基金收益率重返4%的消息刷屏朋友圈。实际上,3月中旬以来,货币市场基金整体收益较上年度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的均值已有了系统性提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伴随收益率上行,不少货币基金还降低了管理费、托管费等费率,又从另一方面增厚了投资者的收益。

兰州理财市场分析师陈贵林认为,每年春季是银行投放信贷的高峰期,在近期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下,收益逐步上行的货币基金也成为理财市场较为亮眼的品种。“近一周,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均超过了4.3%,对手里有闲钱的人来说,此时购买基金或理财产品,收益还是不错的。”陈贵林说。

此外,对那些嫌去银行麻烦的人来说,还有一个让钱生钱的渠道——通过证券账户买国债逆回购,因为最近国债逆回购利率已连续3个交易日维持高位。记者上网查询注意到,上一周在上交所上市的14天期国债回购利率最新报价为4.995%,盘中高点一度达到5.435%。同时,盘中还有产品的收益率冲高到6.5%。

调查显示,资金量达到20万元以上的储户,选择个人大额存单产品的也不少。比如兰州一家商业银行近期推出的3年期个人大额存单,收益率就达4.4%;如果选择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年化收益率则高达4.6%。同样是到期一次性支取本息的三年期储蓄国债(凭证式),利息仅只有3.85%。相比之下,大额存单更具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在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情况下,货币基金和现金类资产的性价比凸显了出来,货币基金和大额存单再次“吃香”。

理财产品销量环比走高

经历3年降息、收益率跌进3时代且一度落寞的理财市场,如今又成了“香饽饽”。

记者调查发现,3月15日至25日,随着兰州理财市场保本和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环比上涨,预期销售一周的高收益率产品成了紧俏货,挂出两天就告售罄。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走高,是不是意味着眼下银行的资金吃紧了?金融分析师庞智文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高低基本能反映出货币资金的松紧度。近期央行上调操作利率,抬高了银行融资成本。特别是进入3月下旬,银行资金流动面临吃紧的因素增多,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季末金融监管考核,致使短期资金面趋紧概率加大,这也反映在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不断攀升上。

理财师杨国祯则认为,近日央行相关金融政策意见征求稿明确,金融机构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风险时,金融机构不得以自有资本进行兑付。“在此政策逐步实施的过程中,银行理财产品或许面临很大的变化。就以现在的货币政策影响来看,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仍将有走高的空间。”

“理财正是利好时!普通投资者近期可关注3至6个月期封闭式预期收益型的银行理财和大额存单,择高入手。只要将米醋钱理一理,打酱油的钱也就来了。”庞智文这样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10万亿“不良”资产处置成新风口

据中新网杭州3月25日电“我们要为不良资产正名,叫它不良资产不太恰当,应当叫特殊资产。因为不良资产中有不少好资产,比如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从银行手中接过不良资产后,都赚大钱了。特殊资产是金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