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6新金融十大现象:民营银行崛起 消费金融爆发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年的新金融行业风云变幻,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巨大改变让这个新兴行业进入到了发展的拐点。一方面,行业洗牌、风险爆发、增速放缓……这是行业为过去几年非理性发展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一些受到政策支持,抓住市场红利的细分行业开始崛起,例如民营银行、消费金融;而那些实力雄厚、打好基础的企业则开始迈出了多元化、甚至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其中不少也开始积极准备上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受资本“寒冬”影响,过去吸金力极强的新金融行业也未能躲过一劫。除了不少企业融资困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过去几年该行业存在的估值“泡沫”。
记者盘点今年对新金融行业影响最大的十大现象,它们是过去几年这个行业过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几年左右行业走向的关键力量。
监管政策落地
从年1月监管部门启动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开始,到月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指出互联网金融风险底数已经基本摸清,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中央及各地方监管机构围绕新金融领域至少出台了余份文件。
其中,包括《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规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的出台都对新金融行业发展的未来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监管思路的明确,监管细则的落定,加速了行业洗牌和重整。互联网金融监管朝着金融业强监管的方向靠拢,尽管没有实行牌照制,但种种条款也已经为行业准入和经营垒起了足够高的门槛。
行业洗牌加速
监管政策落地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过去几年高歌猛进的新金融行业开始全面收缩。包括P2P、众筹、第三方支付等细分领域的企业数量开始减少,尽管整体市场规模仍在扩大,但份额逐步向少数龙头企业聚拢。
众筹行业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据统计,截至年月日,我国互联网众筹平台(不含港台澳地区,下同)至少有家,其中问题平台和已转型平台(家)至少有家,约占.8%的比重,首次超过%。而第三方支付行业,由于市场格局已定,再加上第三方支付和电子账户相关的一系列新政逐步落地,大量中小第三方支付企业寻求盈利的前景越来越暗淡。
风险集中爆发
经过前几年的超速发展,新金融行业积压了不少问题,蕴藏了不少风险,而监管政策的落地、专项整治的实施、行业洗牌的加速,以及市场环境和资产质量的变化等因素的叠加也催化了风险的集中爆发。e租宝是年互联网金融爆出的一颗大雷,因其牵涉的金额之大(平台吸纳资金额近亿元)和投资人数量之多(牵涉投资人近万人)而引起了一次行业“地震”,甚至引发了许多投资人对于整个新金融行业的恐慌情绪和信任危机。随后,大大集团、快鹿集团等重磅“炸弹”接连引爆,让行业面临的舆论危机和信任危机持续发酵。另外,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裸条事件”等,都是行业不规范、非理性发展后产生的不良结果。
回归金融本质
互联网金融兴起于互联网思维和模式注入金融业务带来的改变和机会,这种集体式的行业爆发曾经在很多领域发生过,比如,互联网+零售(电商)、互联网+餐饮(O2O)、互联网+出行(打车软件)、互联网+旅游(OTA)等等。但与互联网改造其他传统行业不同,在经过了初期轰轰烈烈的“颠覆和变革”之后,互联网金融行业里,金融属性依旧占据主导位置,风险定价能力、资金获取能力依然是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这一方面是源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和思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互联网思维和模式的加入还只是部分提升和优化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程度,并没有如其他行业那样出现变革性的产品和模式。
修炼科技“内功”
虽然互联网金融企业一直在强调科技的应用,但其中有多少企业、多少产品真正应用了互联网技术,业内人士都心里有数。年是互联网金融重新回归金融本质的一年,也是大家开始真正重视应用科技力的一年。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的“互联网+金融”,而是把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金融创新当中,让它成为增强风控能力、降低资金成本、锻造企业“护城河”的重要基础。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技在提升金融效率、改善金融服务方面的影响越发显著。
民营银行崛起
年是民营银行迎来大爆发的一年,多家银行获准筹建,截止到目前,民营银行数量达到家,其中今年获批的数量已经达到9家。到了月,还迎来了一波批筹的小高潮,一个月内有4家民营银行获批。
据记者最新了解的情况,截至今年末,首批5家民营银行中的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已经基本实现盈亏平衡。但作为先行者,这几家民营银行的发展仍在摸索之中。与民营资本积极涌入相对应的是,已经至少有家公开披露过申请民营银行计划的民企中途退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除了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外,亦有大家对民营银行的认知回归理性的原因。
总之,民营银行在年发展势头如此迅猛不禁让人又喜又忧,喜的是新金融行业的发展或许会因此有新的突破,忧的是民营银行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第三方支付行业”。
消费金融爆发
新金融有个魔咒,每一个被称为“风口”的细分行业都特别命运多舛。上一次是P2P,现在是消费金融。目前,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巨头、P2P平台等几大派系在消费金融领域杀成一片“红海”,仅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数量就已经达到家。消费金融在年的爆发是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需求旺盛,消费金融市场迎来了红利期。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层面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互金集团涌现
进入年,新金融行业已经摆脱了早期创业公司扎堆的景象,拥有雄厚资源和背景的互金集团快速崛起,开始占据行业的主流。
例如,最为典型的房地产业,随着地产行业发展步入下行周期、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房地产公司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时纷纷瞄准了互联网金融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万达、恒大在内的至少有多家地产公司都开始大举进军金融业。与新金融发展早期,互金企业从单点切入以单项业务为主不同,借助自身在本业上的积累和资金、资源上的优势,这些行业巨头大都是多项业务并进,以集团化的思路布局新金融领域。
互金企业“出海”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拓展的需求,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把触角伸向海外市场。由于出海的目的不同,这些企业布局海外的手段和进度也略有差别。
一种如蚂蚁金服,通过投资布局、直接地推,开始全面铺设全球业务。另一种如京东金融、分期乐等,也通过股权投资、技术输出、业务合作等模式迈出了“出海”的一小步。典型案例如京东金融对美国大数据公司ZestFinance的投资,双方在技术层面开展合作,并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ZRobot。
资本热度降温
前几年备受资本热捧的新金融行业今年到了一个两极化的分水岭。一方面,包括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微众银行、陆金所等行业巨头在今年接连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估值一再创新高。根据艾瑞统计,目前中国估值TOP 的“超级独角兽”企业中,今年完成新一轮融资的几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就占据了四个席位。分别是蚂蚁金服(亿美元)、陆金所(亿美元)、借贷宝(.9亿美元)、京东金融(.8亿美元)。另一方面,随着监管政策的落地、行业格局的明晰,互金领域的中小企业对于资本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资本市场的热情减退,除了短期会在私募市场影响各家企业,长期来看,对于那些已经在筹备上市的行业巨头而言,影响同样不容小觑。私募市场与公开市场的估值差异最终总会消失,而对于那些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超级独角兽”们而言,任何一个选项代价都大。
新闻推荐
2017年 基金子公司走入转折口过去3年片面求“量”之路已经走到尽头,未来将转向求“质”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短短4年时间,规模从零到万亿,基金子公司超强增长速度成为今年资管行业的热门话题。在争议声中,基金子公司在年底迎来监管“新规”,意味着过去3年片面求“量”之路已经走到尽头,未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