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2017年中国宏观调控将如何应对

甘肃经济日报 2016-12-21 00:00 大字

外有不确定性上升,内有下行压力和风险挑战,年中国宏观调控将如何应对,牵动人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确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

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

货币政策掌控着流动性的“总闸门”,提供着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血液”。近期美联储加息引发全球资金流向变动,国内去杠杆工作正在推进,稳定的流动性环境,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

“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年货币政策做了这样的阐述。

货币政策依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中性”的说法对未来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新“注脚”。而关于流动性的安排,从上一年经济工作会议提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变成了“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货币政策要在稳增长和控风险之间进行平衡,而且从目前情况看,控风险的紧迫性在上升。‘中性\’意味着既不刺激也不收缩,‘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而不是‘合理充裕\’,意味着明年流动性和今年相比,可能会稳中相对偏紧一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指出。

实体经济之“木”,需要流动性之“水”浇灌,但浇灌不是漫灌,更要有通畅

渠道确保“水”流向实体经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说,今年以来部分资金出现脱实向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金融市场,出现了加杠杆的短期炒作。这一方面分流了实体经济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稳定的风险。所以明年货币政策在保证实体经济必需流动性的同时,要防止流动性过于充裕导致短期炒作和空转。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助力供给侧改革

财政政策通过国家财政收支的增减,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独到作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攻坚阶段,财政政策可以大有作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需要宏观调控政策‘护航\’。而稳增长、保民生也需要更多支撑。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将助力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指出。

“更加积极有效”该如何理解?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蒋震分析,积极是体现财政政策发力的力度,有效是体现财政政策的效果。

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去杠杆等工作需要承担人员安置等成本,补短板等工作需要加大技术改造等投入,都离不开政府“真金白银”的引导。

蒋震指出,明年财政政策一方面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发展、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尽最大可能减少结构转型对民生的影响。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离不开进一步减税降负。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认为,明年减税方面将继续发力,更好地落实“营改增”减税效应。

财政政策要更加有效,离不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白景明指出,明年财政政策会更加重视精准发力,把钱花在“刀刃”上;会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在医疗、教育等民生短板的支出。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确保实现稳中有进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同宏观调控的“左膀右臂”。在明确各自分工的同时,加强协同也非常关键。

“总的来说,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当前中国经济的突出矛盾是结构性问题,所以财政政策更要担当促进结构调整的重任,货币政策主要是创造稳定的流动性环境。”王军分析指出。

主要大国货币政策日益分化、人民币汇率承受较大压力,加上国内巨大流动性存量、部分城市一度较快上涨的房价,制约了当前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

“货币政策操作的关键,就是保证流动性量和价的平稳,为稳增长和防风险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增强货币政策前瞻性、灵活性,调结构方面的事情要更多交给财政政策。”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

财政政策在推动结构调整、激发市场活力方面的作用更加直接、精准,但也需要货币政策的积极响应配合。

蒋震指出,要进一步加大降低企业成本的力度,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协调配合。一方面通过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税降负,另一方面通过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把利率稳定在适当水平、保持流动性基本平稳,从而形成降成本、促转型的合力。

“明年经济工作要实现稳中求进,关键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找准定位、打好配合,平衡好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惠民生等多重目标。”王军强调。据新华社●新闻评论

缓解住房供需矛盾的有力之举

无论是特大城市的高房价,还是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背后反映的都是住房供需矛盾。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这是缓解住房供需矛盾的有力之举。

市场分化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特征。表面上看,是库存多少不一、房价高低不同,背后却是城市发展资源的不均衡。特大城市因地理位置、产业结构、教育环境以及公共资源的优越性对外地居民具有强烈吸引力,人口净流入量长期处于高位,巨大的“虹吸效应”使特大城市住房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以今年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的情况为例,市场机构研究发现,有相关产业依托和靠近一线城市的多数城市对人口有一定的吸引力,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如东莞、惠州、昆山和廊坊等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去化周期已在个月以内;而一些产业和公共资源较为匮乏、就业机会较少的三四线城市,人口正在加速流出,有的库存消化周期还在个月以上。有业内人士总结为一线城市“涨价微库存”,二线核心城市“涨价降库存”,三四线城市“平价高库存”,由此也验证了城市公共资源不同带来的房地产市场差异。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与此同时,中央还要求“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凡此种种,可谓针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区域性、结构性问题,精准发力。

政策方向已然明确,重在落实。对特大城市而言,要主动作为。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合理设置城市功能,加快产业转移、舍得“割让”部分功能和公共资源给中小城市,并倾心在当地培育使之“落地生根”。作为中小城市,亦应提供良好的教育、工作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引凤筑巢”的目标。无论城市大小,惟有如此,才能有效解决各自的住房供需矛盾,让群众实现安居乐业。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银行加速布局消费金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达18家新消费开启消费金融十万亿空间

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市场异常火爆,截至目前,我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达到家。种种迹象表明,消费金融公司将是银行零售业务战略布局的一个板块。在消费金融不断升温的背后,正是消费继续升级以及新消费增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