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从《釜山行》看灾难片,从《釜山行》看灾难片

青岛早报 2016-10-05 00:00 大字

之前朋友圈被韩国 “千万电影”《釜山行》刷屏了,有人说它是继 《僵尸世界大战》后的东亚丧尸片少有的成功案例,还有网友不吝赞美它为“亚洲丧尸片标杆”。

灾难片对观众有着近乎神秘的吸引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灾难片的影像生成技术使很多传统技术根本无法拍摄的奇观得以呈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假乱真。早在《阿凡达》上映时,人们就纷纷预言,“只有想不到,没有特技做不到”。时至今日,灾难片在影视制作技术的发展下有了越来越多的展示空间。毁灭的场景糅合震撼人心的试听效果,黑暗而充满魅力,试听冲击所引发的恐惧感和毁灭感,让观众反思人性与欲望,重新评估科技与生存境遇,思考自然、死亡和生命的关系,在失去中体味珍惜。对灾难片来说,给观众留有思考的空间很重要。有人在《釜山行》观后感中讨论了另一种结尾,幸存的孕妇和小女孩被军人当做感染者击毙,反派金常务幸存来到隧道,军人吸取教训喊话确认,金常务终获救。单看这寥寥几笔文字就感到窒息和绝望,这暗黑系的结局让观众深入绝望的泥沼,难以自拔。灾难片中大规模集体毁灭的悲剧反映了现代人生活的焦虑、压抑和迷茫,英雄的救赎和人类的重生则给现代人心灵的解脱、生命的领悟提供了出口。所以《迷雾》的结尾留下无弹可饮的绝望男子看到军队缓缓前行;《我是传奇》的结尾留下了相拥的母女和含抗体的血液;《釜山行》的结尾响起了小女孩秀安哽咽的歌声。

从2006年的《汉江怪物》、2012年的 《摩天楼》《铁线虫入侵》、2013年的 《流感》《恐怖直播》,一路看下来,韩国灾难片在好莱坞类型片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兼具人文情怀和社会批判,通过细节塑造立体的平民“英雄”,用叙事推进故事并掌握节奏感。相对观看《僵尸世界大战》《行尸走肉》时地域、人种所产生的疏离感,《釜山行》中那个念叨着“姐姐一辈子辛苦”去打开死亡之门的老太更让人身临其境,使观众产生了文化近源的共情效应。每一部灾难片都有救援与献身,好莱坞灾难片大多倾向于塑造一个自带光环的英雄,在恐惧和绝望中展现人类的勇敢、博爱、正义的美好,如《我是传奇》中的罗伯特、《末日崩塌》中的父亲雷。韩国的灾难片则从小人物入手,展现平民“英雄”的自我救赎,如《汉江怪物》中的康斗一家、《釜山行》中的券商父亲。

而此时的国产灾难片仍徘徊在电影类型化进程的边缘,除去资金和技术上的差异性,与中国文化的特点也有一定关系。在西方国家,“原罪观”“集体毁灭意识”使得末日灾难片层出不穷。与西方的商业文化不同,在中国长期的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和谐共生的情感和信念。庄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张“物我同一”的生态伦理情怀,强调 “人与天一”“顺物自然”“万物不伤”。而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儒家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消解了宗教的虔诚和热忱,儒家主张的“三纲五常”“君臣父子”之道,一方面是和谐统一、张弛有度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国人长久以来沉溺世俗的思考方式。

现实生活的沉重联系桎梏了幻想的翅膀。从1999年的 《紧急迫降》、2000年以后的 《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2008年的 《超强台风》,到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无一不是以现实灾难为原型的灾难影片,倒是一部《大鱼海棠》中的天崩地陷上演了有中国文化意蕴的科幻灾难。大多数国产灾难片过于突出主旋律,削减了普世价值观的展现,缺乏足够的文化意义,这使得大多数国产灾难电影在电影票房、观众口碑、美学价值等方面均无出色表现。 《唐山大地震》算是国产灾难片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从小人物情感线索入手,将那场浩劫的伤痕,留给观众去思考。或许,结合本土文化,挖掘国产影片在古装武侠神话剧、都市家庭剧、军旅剧等成熟类型的经验,尝试与灾难题材相融合,中国的灾难片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作者简介:青岛文化研究院馆员,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主要从事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 )

新闻推荐

深港通“开闸”QDII告急,深港通“开闸”QDII告急

境内的资金要出去,境外的资金要进来,随着深港通“开闸”日益临近,一场境内外资金涌动潮正在上演。记者获悉,10月13日,深交所和港交所正式启动深港通全球路演,当日下午在香港举行首场路演上,港交所行政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