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信“保本理财” 百万半年剩几千
“才几个月,我们理财账面上只剩下几千元。”今年仅23岁的小邓和好朋友一起凑钱,在广州某投资公司购买了一份“保本理财”,但是其背后是风险较高的商品市场的期货账户。
今年仅23岁的小邓,和好朋友共合资约103万港币(折合人民币约82万元),与一家投资公司签订了保本理财合同。合同规定,3个月内,小邓3人委托该公司理财,理财期间若产生亏损,由该公司全部承担,并且该公司须在理财合同到期后一周内归还本金。但合同到期后,3人的账户亏损了20多万元,半年后,账户内的钱仅剩下数千元。
小邓说,这个理财背后,其实是该公司的总裁吕某在操盘。“合同上约定的3个月到期时,已经出现了20多万元的亏损。当时我们的一个投资人希望能撤回资金,但是吕总没有答应,且口头要求我们继续给他一个月的时间,说他可以把钱都给我们挣回来。”
2014年2月,在账户内仍有70多万元的时候,其中一个合伙人退出了理财计划,并提款20多万港元,但剩下的两名投资者的钱依旧在吕总的“操作”下亏损。
提醒一:
勿轻信保本承诺
保本不等于零风险。而且,这些风险和应当注意的地方,在多只保本基金的宣传材料里或被一笔带过,或是无影无踪。而位于突出位置的往往是大大的“保本”“增值”等字样。不少投资人都奔着信任和保本两字,而忽略了金融产品投资的风险,事实上,但凡是金融投资,都免不了有风险。
根据法律方面的规定,委托理财合同中“保本”、“保固定收益”的约定内容,在司法实践中一般称之为“保底条款”。因委托理财面向的是具有较高风险的期货、证券等金融市场 ,保底条款违背了民法的公平原则以及委托关系中责任承担的规则,亦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和资本市场规则,司法实践中通常认定保底条款为无效约定,即“保本”约定无效,并不能真的保本。
提醒二:
合同要保留好 最好有公章
很多投资者往往对金融产品的合同不明晰,造成了日后的维权困扰。而不少理财公司都会在合同上留下猫腻,如果合同是跟该理财机构的负责人签署,而不是盖有该公司的公章等,那么在维权的过程中,只能要求负责人或合同上的自然人承担责任,而不是理财机构。
提醒三:
每一笔约定最好列入合同
据了解,当时小邓和公司签订的合同约定期限是3个月,但是3个月后,两方沟通,后来续期没有签订合同,因此在事后很有可能被对方“反咬一口”不认账。专家建议,在购买理财产品或委托理财的时候,为了避免纠纷,最好是每一步都用合同约定好。此外,最好还保留录音、入账记录等证明材料。
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记者华晔迪)国务院国资委网站17日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将通过采购第三方服务方式检查央企境外“家底”。这则题为《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2015年度集中重点检查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