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降息之路已通 央行应该伺机“转舵”

成都商报 2014-10-16 22:31 大字

□ 江苏 谭浩俊

就在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9月份经济数据的同时,央行也再一次在公开市场进行了200亿元14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3.4%,较上次下调10个基点,创3年半以来的最低。

CPI上涨幅度减小,意味着消费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油价出现“六连跌”,更显示出消费疲软、市场疲软的特点。而PPI继续处于下降通道,则说明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市场需求没有能够有效缓解产能过剩带来的压力,也无法拉动PPI朝着健康有力的方向发展。

CPI涨幅收窄、PPI继续运行在下行通道、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调,种种迹象表明,降息之路已经打通,或者至少是没有多少障碍。但从央行近一段时间的表态来看,似乎还没有降息的意思,还在等待观望。

有分析认为,央行所以按兵不动,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在等待三季度经济运行的表现,等待各项经济数据的出台。如果经济数据表现不佳,不排除出台降息政策的可能。反之,则仍可能紧关降息的大门。

事实上,央行所以暂时未打降息的算盘,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担心会造成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兴奋,从而带来房价的变动。一旦房价反弹,社会舆论的压力就会转移到央行身上,这是央行不得不顾虑的。

但问题在于,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仍然机械地执行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牢牢控制着降息的大门不开,可能带来风险远比房价反弹还要可怕。

按照央行目前对待货币政策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由于前几年的货币超发以及频繁使用降息、降准政策,央行曾一度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质疑和批评;而采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则受到了舆论的肯定。

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任何手段的采用都要把握好度,都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而定,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公开市场操作确实比降息、降准等手段温和,更有利于为市场所接受。但是,如果不顾形势需要地过度使用,也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可以预测,只要不经济出现严重波动,央行仍然不会出台全面降息政策,定向降息则有可能是央行的选项之一。但需要警惕的是,经济数据在央行的过度谨慎政策下,可能会越来越难看,搞不好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明年经济指标的确定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会让明年的经济运行更加困难。

美国经济近期已出现了明显复苏的现象,早在2009年就喊出“率先复苏”口号的中国,近期的经济表现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能不对现行货币政策作出深刻反思。中国确实不需要再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但也绝不是说政策可以一直僵化、机械下去。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排斥降息、降准等手段。特别在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矛盾十分严重的情况下,用好降息政策,对企业和投资者信心是能够起到有效促进作用的。

如果说几年前的货币超发和频繁使用降息降准手段,一定程度上是货币政策的扭曲,那么假如过度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也可能形成货币政策的扭曲。由此看来,两者必须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合理使用、科学运用。

新闻推荐

题材股能玩多久?

在大盘没有什么表现的情况下,市场的主角显然就是题材股。近期,A股市场完全就是题材股的天下,凡是市场关注度高、想象空间大的事件,都能给游资带来各种炒作的理由。但是,凡是题材、概念,如果不能转化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