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融资还是又贵又难 银行的钱去哪儿了?

德阳日报 2014-06-17 21:46 大字

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增贷款规模超过3万亿元,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116.88万亿元……看数字,流动性宽裕,实体经济不应“缺钱”。然而,目前仍有很多企业感到融资“又贵又难”。这种情况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复杂因素,企业融资成本为何居高不下?近期,《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对银行的钱到底去哪儿了进行了深入探查。

在这篇报道中,《人民日报》记者走访了江苏、浙江、山西三省的5座城市,详细调查、采访了40家银行机构和42家企业。从信贷总量、信贷结构、社会融资规模、利率和服务等多方面深入了解了融资为何“又贵又难”。

通过探访和调查,《人民日报》的在信贷规模上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信贷规模增加,但社会融资规模却在减少,尤其是“表外转表内”影响了资金面。社会融资规模包括表内融资,即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增外币贷款;表外融资,即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票据等。近年来,随着表外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表内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表外融资占比相应上升。对一些企业来说,也开始更多依赖于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渠道,比如通过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融资租赁、信托产品等渠道融资,不少企业这方面甚至已超过其银行贷款规模。

据分析,以信贷为代表的融资占比上升,而表外融资则不断萎缩。然而,表内融资增长却一时弥补不了表外业务减少的缺口。总体看,加强信托监管、严防影子银行、规范同业业务的政策文件近来陆续出台,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非银行信贷融资受到遏制,规模大幅下降。

经济下行压力大

贷款结构性矛盾难解

更重要的原因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企业抱怨贷不到款,银行感叹有钱贷不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当前信贷存在结构性紧张,不同企业间苦乐不均,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身处融资难且贵的困境。

据了解,当前,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一方面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银行的风险偏好下降,更加“惜贷”“慎贷”,部分企业获取信贷资金的难度在增加。

不少银行和企业坦言:现在企业普遍存在观望、等待情绪,越是经营状况好、不缺钱的企业越不敢投资,融资需求量少;而越是面临转型升级压力、资金链紧张的企业越需要信贷资金,而银行往往对这类企业避之不及。

缺钱的是哪些企业?银行人士的看法是:一是正经受转型阵痛困扰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二是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盲目低水平扩张的企业,产能上来后,突遇市场环境恶化,收入难以维持正常贷款周转;三是主业“空心化”的企业,前两年以主业为平台融资投向房地产和矿产,遇到市场波动,资金链很紧。

银行风险偏好下降,纷纷追逐眼中的“优质客户”,但基层分支机构大多抱怨,对将贷款投向何处感到茫然。

企业抱怨贷不到款,银行感叹有钱贷不出。那么,新增的信贷资金都去哪了?调研中发现,银行资金又开始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回归。多家银行负责人坦言: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收益率高、风险小,对资金价格不敏感,依然是银行眼中的“香饽饽”。

利率提升殃及池鱼

融资成本间接抬高

利率的影响也很大,银行的存款压力激增,负债成本上升,间接抬高了企业融资成本,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存款不断分流,成为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新问题。银行吸存压力陡增,而存款利率上升带来银行负债成本上升,间接导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涨。

相比较而言,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得更快。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从实际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已经显现。目前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一般在30%—50%,最高的达到60%。

“今年很多融资从表外转表内、非信贷转信贷,进一步增加了对信贷融资的需求。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家银行的贷款到期后都在提高利率水平,有的银行总行甚至要求分支机构尽量不做利率下浮的贷款项目。”连平透露。

紧箍咒多

银行也是有心无力

就银行本身来说,贷款规模控制、存贷比考核影响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其自身经营行为也有不小的影响。

首先是贷款规模控制,为控制银行放贷规模、放贷节奏,相关部门根据银行上年放贷规模,核定其全年新增贷款规模,并由总行向各级分行下达。各月度相对均衡投放,目前基本按照季度投放比例为3∶3∶2∶2。

贷款需求旺时,额度不够用;如果需求不足,银行又要想办法保住额度,这给银行资金配置造成困扰。据了解,有些银行现在额度用不完,就采取一些变通方式“占住”表内贷款规模,贷款实际上并未直接投入实体经济。

贷款节奏控制与企业资金需求也有不一致。“一般企业都是年初集中用钱,年末收钱。看起来,贷款均衡投放了,但跟企业实际资金需求并不吻合。”有银行人士说。

其次是存贷比控制。

存贷比是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目前法定最高存贷比为75%。这对中小银行有效放贷形成掣肘。

最后是银行自身经营行为。

据了解,目前银行普遍对分支机构的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进行考核,分支机构从事具体业务时,会在贷款中绑定一些收费项目,提高客户的综合收益贡献。导致企业的综合财务上升大幅上升。   

本报综合

>>>阅读延伸

借股权交易平台 银行推小微融资新模式

小微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金融需求,尤其是企业在快速成长阶段,单凭银行信贷无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据新华网报道,选择与股权交易中心、“新三板”等股权交易平台合作,跨界拓展合作空间,正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的重要途径。

据报道,日前,农行与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搭成合作意向,承诺将该中心挂牌和拟挂牌公司提供总金额近50亿元的意向性信用额度,并提供私募债承销、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元化融资支持,匹配专项信贷额度,缩短审批链条,提高放款效率。

农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股权交易中心有自己的门槛,他们推荐的企业往往具有发展潜力,也是银行心仪的投资对象,这样的合作能够降低自身审核、审批成本。”

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一般是同行业的佼佼者,有技术、有市场,但苦于融资难,发展受阻。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竞争日趋激烈的银行业需要通过跨界合作,有效地找到合适的信贷对象,拓展业务范围。

其实,跨界合作一直是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重要途径。借助交易所的资源拓展客户、创新服务,民生银行曾携手滨海股权交易所,光大银行与天津股权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行正着手与石家庄股权交易所洽谈相关业务。

建行河北分行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银行与股交所合作,一方面希望能共享客户资源,与股交所联合开展客户推介;另一方面,还想引入担保公司、基金公司、投资公司等机构,共同探索股权质押融资等业务。”

“目前,股权交易中心股权流动性并不如预期活跃,也迫切希望与银行合作,增值服务来吸引企业挂牌。”赵庆明说,“不过,股权交易中心属于比较分散的机构,有些地级市也有自己的股权交易所,与此相比,‘新三板\’集中全国较为优秀的中小企业,成为银行争相合作的对象。”

目前,与全国股转系统签署合作协议的银行不仅包括工、农、中、建、交等大型商业银行,还包括兴业、浦发等中小银行,银行在新三板市场的竞争已全面打响。

日前,工行正式向“新三板”挂牌的中小微企业推出了股权质押贷款业务,北京中讯四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受益的企业,获得工行200万元贷款。

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非上市企业来说,银行很难对企业的股权进行估值,而当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其股权就有了交易价值,因此将股权作为担保方式,可以让一些重研发、轻资产的小微企业享受到银行融资服务的便利。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已有超过740家的挂牌企业,其中科技创新企业占到80%以上;约50%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在挂牌后发生过债权融资行为,绝大多数通过商业银行完成,银行贷款和票据融资金额合计近90%。

专家表示,商业银行在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的同时,还需要在风险控制方面下工夫。银行在参考新三板和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股权的交易价值的同时,还需要综合考察企业的经营情况、现金流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吴雨

新闻推荐

“以房养老” 不能淡化政府职责

保监会23日公布《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意味着这一全新的养老方式在争议中迈出了新步伐。在为创新养老方式之举点赞的同时,也要谨防在试行“以房养老”中政府不履行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