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负利率对中国改革的利与弊
□新华社记者 金旼旼
为刺激低迷的经济,欧洲央行5日祭出负利率法宝,势将欧元区货币政策推向史无前例的“大宽松”。这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意味着什么?
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仍不平稳的复杂背景下,预判欧元区政策的外溢效应并不容易。但是,欧洲央行这一大胆举动,表明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并不顺利,可能出现的新一轮全球货币政策博弈,将给中国改革带来更多挑战。
自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先后推出了不同版本的宽松政策。主流经济学界一度认为,宽松措施将是暂时性的,待经济好转之后便会逐步退出。
但事实一再证明,这一预测过于乐观。美联储至今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问题上异常谨慎,日本央行在安倍晋三当选首相后选择“开闸放水”。如今,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第六个年头,欧洲央行又成为全球第一个尝试负利率的主要央行。
非常之时才用非常之法。欧洲央行大胆举措的背后,是对经济形势的担忧。这轮危机后的全球复苏形势,不是预期中的U型,有可能演化为L型。对正在改革闯关的中国来说,这种外部风险应当引起更多重视。就此而言,欧洲央行的举措,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中国近期逐步加码的“微刺激”改革措施实为必要。
从贸易角度来看,欧洲央行的决定对中国来说是有利有弊。欧盟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从积极方面来说,如果宽松政策奏效,欧洲经济提速,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必然增加。但是,如果欧元汇率因此大幅贬值,则意味着人民币相对升值,不利于中国出口。
如果说贸易领域还有可能利弊互抵,那么在金融领域,中国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欧元区也“开闸放水”,可能导致全球流动性再度充盈,新兴市场资本进出压力加大。此外,如果欧元区政策引发各国竞相干预汇率,导致新一轮汇率博弈,则可能引发更为复杂的后果。
眼下,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正快速推进,各项改革千头万绪。但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一直不尽如人意:欧盟复苏蹒跚踉跄、“安倍经济学”结果难料、新兴市场动荡加剧,就连相对稳健的美国经济今年首季又出现萎缩现象。如今,欧元区负利率政策带来新的外部风险,可能使中国改革更具挑战性。
不过,全球经济从来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中国和欧洲实际上面临同样问题——在推进结构性改革同时,仍需防范经济下行风险;而在通过改革解决经济问题之前,不能让经济问题先把改革“解决”掉。
机遇总是在克服风险的过程中发现的。中国唯有坚定推进改革,才能在动态中求得平衡,在挑战中实现突破。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新闻推荐
自上周突破1300美元关口后,持续上涨的国际金价7月2日收于1330美元/盎司,相比去年底,国际金价半年来每盎司累计上涨121美元,涨幅超10%。工美大厦、菜百首饰、国华商场等北京黄金卖场6月25日集体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