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便宜当心湿脚又丢鞋 盘点理财路上的陷阱
在理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有的甚至让投资者血本无归。前段时间,一位八旬阿婆就被美容院骗走了135万元积蓄,也有老年人买银行理财产品误买了40万元的保险,诸如此类的事情无一不给投资人有所警示。不仅仅是老年人,年轻人也不应掉以轻心,应认清理财中某些陷阱,多一个心眼,才能在理财路上找到致富道。
陷阱1:
银行理财的隐性误区
尽管在大多数市民看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已是一种十分稳健的投资方式,然而在银行理财产品中仍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需要投资者明辨。
如很多投资者以为当购买产品后就开始计息了,但实际上,理财产品在募集期间是只按活期利息计算的,募集期一般为3~10日。募集期越长,对于最后的实际收益率的影响也就越大。银率网分析师董云姣建议,如果可以的话,尽量让收益最大化,选择募集期后期投资收益最大。
此外,很多人都认为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时,银行并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其实不然,银行对不同的理财产品收费不同,如一款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5.8%,销售费率0.4%,托管费用0.05%,如果投资者最后拿到的投资收益是5.8%的话,销售费和托管费就是银行的隐性费用。董云姣提醒投资者,在选择投资产品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多询问理财经理,选择同等收益但隐性收费率低、起息早、到账快的理财产品,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陷阱2:
网销保险的诱惑陷阱
相对于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的各种陷阱可谓层出不穷。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众多保险公司也盯住了网销保险平台,各种互联网保险层出不穷,降低了门槛的网络保险往往以高收益率作噱头,一旦忘记了对风险的关注,就很容易掉进这些陷阱中。
例如,在目前互联网上销售的保险产品中,一些产品以“保本保收益”、“收益可达20%以上”等诱惑性信息为噱头,打着帮投资者购买原始股等有价证券的旗号,让投资者的资金汇入他人账号中骗取钱财。专家提醒,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切忌被高收益迷惑,一定要认清销售人员和投资渠道的资质,遇到需要往某人账户中汇款的要求,一定要小心避免掉进陷阱。
陷阱3:
信用卡的理财误区
在急需用钱时,信用卡也可透支套现,从而进行理财。但在信用卡使用过程中,往往有一些误区和陷阱,不精于计算的市民往往就迷失在那些各种各样的费率中,最后以为占了小便宜实则吃了大亏。
例如一些发卡行会主动将持卡人的卡片升级为白金卡,而没有考虑到年费等费用的市民就很容易因捡便宜的心态而导致损失。市民刘女士日前就接到了她的信用卡发卡行的电话,称可将她的普通卡免费升级为白金卡。留了一个心眼的刘女士仔细咨询了相关的年费后,才知道白金卡首年要扣除680元的年费,之后每年还有1000余元的年费,年费只能用20万积分来抵扣。
银率网分析师认为,对于一般不能减免年费的白金卡,持卡人应谨慎办理升级,如要承担较高的年费,持卡人不如将原持有的普卡、金卡进行提额处理。
(大洋网)
·相关阅读·
选择理财产品 注意避开三大误区
如今市民越来越重视通过理财来保值增值,可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财产品,实在令人难以选择。为此,珠海中行理财产品负责人。提醒市民选择理财产品要注意避开三大误区。
误区一:以收益论英雄
大家要清晰地认识到“高收益永远伴随着高风险”,因此在准备投资前,应先认识到自己能承受多大的风险,再去了解不同产品的风险,在确定风险承受能力后,再选择属于这一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
误区二:不确定资金用途
由于理财产品不能提前赎回,不少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后,却因临时急需资金无法满足而带来极大不便。所以在购买理财产品前,要确定自己的资金用途。
误区三:不合理收益预期和比较
理财产品的收益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因此不同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和比较很重要,但很多市民会把稳健型理财产品与高风险产品或股票型基金等比较,其实这是不合理的,稳健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应与同期限的储蓄、债券或同类产品比较,再进行择优选择。(信息时报)
新闻推荐
◇徐扬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指导意见,要求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此外,银监会在近一个月前就已发文要求各商业银行解决小微企业续贷问题。然而,记者近日在东北地区采访发现,有的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