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我国地方债风险到底有多大?

内江日报 2013-09-07 04:42 大字

目前,新一轮大规模政府债务审计正在各地抓紧进行,此次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的“家底”。今年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国地方债风险问题已成西方一些国家“唱空”中国经济的重要理由。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一些地方政府是否会陷入类似今年7月美国底特律政府的破产危机?

地方债规模总体可控 不透明是最大风险

“目前,中国的地方债基本规模是可控的,增量也在减缓。但的确有一些地方问题较大。”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财政部正在加强与一些地方政府沟通,审计署也在进行新一轮债务审计。

“中国不会像美国一样出现地方政府破产。”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林双林说,一方面中国现行法律不允许地方财政有赤字,另一方面,中国整体政府性债务占GDP比重仍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和美国不同,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用于投资,相当一部分投向有回报的基础设施领域,未来收益可以用来偿债。

不过,尽管如此,由于地方债底数不清,加重各界对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担忧。

7月底,“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的消息发出后,首个交易日便引发沪深两市成交明显萎缩,避险资金从A股市场大量流出,沪指再度失守2000点。市场担忧可见一斑。

“当前我国地方债最大的风险是不透明。”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指出,现在有很多关于地方债务猜测性的评估,尽管可信度存疑,但这样的揣测本身就是风险,会影响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

“要反思为什么国外机构唱空中国要拿地方债说事,很大原因是我国地方债务数据不明确,给了别人浑水摸鱼的机会。”刘尚希说。

地方融资平台再现扩张 警惕背后隐形债务

我国地方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审计署曾先后两次清查地方政府债务:一次是2011年3月至5月,对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全面审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

一次是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的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4%。

但两次审计结果,一次是两年多前的数据,一次只覆盖部分地区,都不能反映地方债务的最新情况。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2010年国家开始清理整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以来,取得一定成效,贷款规模总量得到控制。但进入2012年,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融资平台公司的基础设施投资在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平台债务融资又现扩张趋势。

而新一轮平台债务融资中,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影子银行”成为主要融资来源,亦引发关注。

“相对于银行贷款,‘影子银行\’的投融资活动不完全在监管之内,债务更加隐蔽,成本也更高,加大地方债管理和风险防范难度。”贾康说。

据了解,目前信托和委托贷款的融资成本在10%左右,BT融资年利率最高达20%、集资年利率最高达17.5%,远高于银行贷款的7%,无疑加重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负担。

林双林认为,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进入集中还债高峰期,还应关注地方政府偿债风险。一些地方既要借新债还旧债,又要借债搞新投资,债务总量明显增加。据统计,2012年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如果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20%。

“很多地方政府担心银行不再贷款,而银行担忧地方政府无力偿债。”林双林说。

应分类管理地方债 疏堵结合打“综合拳”

专家指出,面对巨大基建投资需求,加强地方债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堵”,在关掉后门、旁门的同时,还需打开“正门”,采取疏堵结合方式打“综合拳”。

楼继伟指出,要对地方债实行分类管理,公益性债务可纳入地方规范的政府债务范畴,逐步用公共财政收入来偿还;对平台债务,有些现金流不错的收益型债务,要加强管理用收益来偿还。

而对于“堵不住,理还乱”的地方融资平台,贾康建议增加由财政部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以取代、置换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举债以及“影子银行”等融资渠道,以显性直接债务取代隐形债务。

“关键还要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与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从根上理清政府‘家底\’。”刘尚希说。

林双林建议,治理地方债风险,还应推进必要的财税体制改革,如合理划分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增加地方政府财力,加强地方财政的透明度。“只有一系列举措综合发力,才能消除国内外投资者的忧虑,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健康成长。”

(新华社)

新闻推荐

11月不妨配置“消费”基金

多家基金研究机构认为,11月不妨配置点“消费”基金。国金证券表示,11月份,以信息、消费、改革主题为核心的成长股为代表,面临的问题是投资者预期已经很高,而机构持股也非常集中;未来三季报的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