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钱荒”的背后银行对于盈利性肆无忌惮的追逐

兰州日报 2013-06-27 07:57 大字

25日,央行表示,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近日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市场紧张情绪有所缓解。

股市连续暴跌、货币基金遭遇赎回、银行之间的借款形似高利贷、理财产品的抢钱大战……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市场真的很差钱”。然而,我国已经超过百万亿元的货币供给又实实在在的说明“不差钱”,那么百万亿货币背后,钱究竟去了哪里?又是谁制造了“钱荒”?

“钱荒”引发资本市场大共振

25日,央行表示,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近日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市场紧张情绪有所缓解。

就在此前一日,银行间资金市场“钱荒”引发的连锁效应还在金融市场间迅速传导,在流动性不断趋紧的背景下,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投资者纷纷减持手中的资产。

24日,沪指暴跌5.3%,失守2000点,创4年最大单日跌幅,近200家个股跌停。

深成指则创下自2012年12月4日以来的新低。

“银行不会没钱了吧。”由于正值银行闹“钱荒”的关口,多地工商银行的一次“系统升级”导致部分业务暂时瘫痪,也让市场为此虚惊一场。

值得一提的是,由货币市场“钱荒”催生的金融市场共振不仅让百姓闹心,也同样让央行无法一直“淡定”下去。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平抑市场波动本身就是央行的职责所在,货币市场利率近期的飙升并不是小事情,已经形成一个事件,央行维护市场稳定并非认同“差钱”之说。“总体看,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央行25日的判断坚持此轮“钱荒”并不差钱。

谁制造了“抢钱大戏”?

截至5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到104.21万亿元。百万亿货币背后,“钱荒”究竟从何而来?

与其说是“钱荒”,不如说是“恐慌”。6月6日的一则传言在资金交易员圈子内发酵:“光大银行因头寸紧张对交易方选择违约”。这让交易员人心惶惶,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资金市场的气氛骤然紧张。“只要钱,不问价!”随即,不仅机构开始抢钱,即使资金充足的银行也不敢拆出资金。紧张情绪一再蔓延,19日甚至传出中国银行在拆借市场出现违约的传言。

相伴而生的是,银行间借款的价格一路暴涨,隔夜利率在19日突然飙升,20日盘中更是一度蹿升至30%的惊人位置,这一水平已经堪比民间高利贷。

而银行间资金市场原本如一个资金的批发市场,其价格通常并不高。

国泰君安证券高级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6月上旬银行间同业拆借违约事件,强化了市场对资金紧缺的猜测和预期,放大了“钱荒”的恐慌效应。

除了恐慌情绪的蔓延,年中考核等因素,银行为了收益不惜“铤而走险”的扭曲行为,为“钱荒”埋下了祸根:银行管理更加偏重盈利性,而相对弱化了流动性和安全性。其实,“钱荒”背后是银行对于盈利性肆无忌惮的追逐,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政府隐性担保造成的道德风险和行为的扭曲,即银行可以大胆地去赚钱,而把最终的风险丢给政府。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直言,中国的银行业总是寄希望于央行的救助,一旦央行不出手,银行间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但这并不表示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出现全面紧张。

饮鸩止渴还是刮骨疗毒? 

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始央行并未对“嗷嗷待哺”的银行体系撒钱。央行日前“当前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的判断给所谓的“钱荒”做了另一个注解。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认为,央行采取“无为而治”的救市方式,其重要意义在于力图改变流动性恐慌的预期。 

“事实上,中国的流动性并不紧张,问题的实质是,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被真正地利用上,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陶冬说,中国的货币供给从2008年的18万亿元扩张到今天的100万亿元,这些流动性先后打造出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以及地方债务泡沫。 

25日,央行表示,大型银行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商业银行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要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要求,在保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的同时,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专家表示,此次银行“钱紧”更凸显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针对金融配置不够市场化、资金错配等问题,一是推进利率市场化,二是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业,建设更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据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不论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不论是细雨霏

不论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不论是细雨霏霏的初春,还是露白草衰的深秋。每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跋涉,每当在案牍之余,拜读《兰州日报》时,心中总会涌出一股无言的慰藉。回顾20年来,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