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追缴税款 中南重工未提示风险 律师主张投资者可向公司高管索赔
核心提示
中南重工近日公告,预计2012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30%~50%,业绩下降的罪魁源于公司需补缴2004~2008年五年期间所获减免所得税2553.06万元。其实,公司上市时外资股东的股权已被稀释至18.70%,低于25%,由此补缴税款的“地雷”已被埋下。但从招股书一直到上市后的公告,中南重工一直未对补缴税款发布任何提示公告,直到近日的业绩预告才将“地雷”引爆。公司昨晚发布公告,承认未作“补税”风险提示。律师主张可向公司高管索赔。
1月12日,中南重工(002445)发布公告称,预计2012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30%~50%。《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业绩大幅下滑主要源于公司需要补缴2004~2008年五年期间所获减免所得税2553.06万元。公司预告去年全年利润仅3488万~4883万元。突然曝出的千万元补税额让投资者措手不及。
业绩预增变预减
新年伊始,中南重工便给投资者报了个忧!
1月12日,中南重工发布公告称,预计2012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30%~50%。而公司去年三季报中预测,2012年度业绩将同比增长0~30%。
对于业绩下滑,中南重工在公告中表示:一方面,公司2012年度新增产能未释放,新增营收较小;另一方面,公司需要补缴2004~2008年五年期间所获减免所得税2553.06万元,此举将直接减少公司2012年度净利润。
原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原有若干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后有关事项处理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2008年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性质或经营期发生变化,导致其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且作为外资企业经营期限未满10年,企业需要补缴其此前已经享受的定期减免税税款。
中南重工在2004~2008年享受了“两免三减半”的定期减免税优惠,由于公司外资股东Toe Teow Heng的持股比例在公司上市时小于25%,公司已不符合减免税优惠条件;同时,中南重工成立于2003年5月,其经营期限也不足10年。因此,公司需要补缴减免税税款。
招股书避谈“补税”
记者注意到,上述《通知》早在2008年便由税务部门发布,而中南重工是2010年上市的。作为外商投资企业,中南重工对于这样的政策变化应该十分清楚。不过,记者查询公司招股书后发现,招股书中对此项事宜只字未提。
在“税收政策变化风险”中,公司提示,随着2007年新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公司及重工装备将从2012年起执行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这一变化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增值税出口退税占公司当期净利润5%以上,其政策变化也可能影响公司业绩。
而受益于外资企业税收优惠,中南重工在2004~2008年获得的所得税减免为2553.06万元,年均大约在510万元,占公司当期的净利润比例同样超过5%以上。如公司2007年、2008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323.96万元、6548.25万元,减免所得税所占比重分别为9.57%、7.79%。
对于税收风险,中南重工的选择性披露其实大有玄机。
IPO “忽视”补税风险
记者调查后注意到,招股书“忽视”补税风险或许对中南重工2010年顺利上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料显示,中南重工于2010年7月上市,股份发行完成后补缴税款风险便已暴露。公司外资股东Toe Te-ow Heng于2007年11月以1亿元获得中南重工前身江南管业25%股权。上市前,Toe Teow Heng持股比例未有变化。但随着江南管业改名中南重工并于2010年成功上市,Toe Teow Heng的持股比例被稀释为18.70%。
根据公司2013年1月12日的公告,2004~2008年公司累计享受了2553.06万元税收优惠,约占2009年6759.18万元净利润的38%。如果证监会发审委当初就明确知晓这一补税“地雷”,公司能否顺利过会或许将成为未知数。即便发审委放行,公司控股股东恐怕也必须作出“全额承担”的承诺。
但在控股股东未作出相应承诺的情况下,中南重工最终还是顺利发行上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网下申购时,机构参与热情高涨,中南重工只安排配售620万股,机构申报数量却高达1.71亿股。连当时的“公募一哥”王亚伟也参与其中,华夏大盘、华夏策略精选两只基金各自申报了620万股,最后还只获配22.45万股。
面对18.8元/股的发行价和34.18倍的市盈率,投资者积极参与网上申购,将中南重工的网上定价发行中签率压低至1.39%,超额认购倍数为72倍。最终,公司募集资金5.83亿元,超募1.7亿元。
中南重工2010年上市当年即出现业绩“变脸”,全年实现净利润4902.17万元,同比下降26.89%。如果扣除追缴的2553.06万元税款,公司当年净利润仅为2349.11万元,同比降幅将高达65%。《每日经济新闻》
公司回应
承认未作“补税”风险提示
对于补缴税款一事,中南重工证券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称,公司外资股东的持股比例是因上市后被稀释而小于25%,地方国税局之前没有要求公司补缴税款。只不过外资股东在2012年发生了减持行为,目前的持股比例已经小于25%,地方国税局近期在检查公司税务后才要求公司补缴税款。
按照中南重工此前的表态,公司拟于1月15日前补缴以上以前年度减免的所得税。补缴将会减少2012年度公司当期净利润2553.06万元。中南重工证券部人士表示,按照计划应该已经上交了,但具体是否实施还待核实。
据昨晚(1月16日)的最新消息, 中南重工公告称,公司在《上市招股说明书》中确实未有“因上市而出现外资持股变化,导致公司将不再符合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条件等”的风险提示;关于外资股东减持的时候,公司未作“补税”的风险提示。
律师说法
可向高管索赔
对于中南重工爆发的补税事件,中小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无疑是这笔钱到底该不该由现在的上市公司承担?毕竟,中南重工补缴的是2004~2008年享受的税收优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荐人指出,在公司上市的那一刻就全部划断了,上市前的债务、纠纷、风险等都应该是原股东承担。他进一步解释称,新股上市需要保荐机构、律师、审计师等多个第三方从不同角度对拟上市公司进行审核并出具意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风险阻挡在上市前,特别是关于上市前扯不清的债务、纠纷、诉讼等等。
不过遗憾的是,目前似乎并没有专门针对此类事项的法律条文。
上海昆仑律师事务所乐立斌律师认为,补税计入净利润一事,如果在会计准则上没有障碍,则实际这样操作没有问题。但他同时指出,判断公司是否存在隐瞒行为可以以招股书信息来源的截止日期为准,如果补税风险是可预见的,则中南重工显然是存在信息披露问题。由于中南重工此前从未对这项风险予以明示,中小股东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蒙受损失,他们的权益自然受到了侵害。
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张远忠则表示,从中南重工的行为来看,公司明显涉嫌虚假陈述。虽然上市公司作为延续的独立法人,这笔补税不得不承担下来。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南重工管理层一直未对补税风险进行披露,存在对公司持有人的欺诈行为,并且补税造成了上市公司的业绩损失,持有人可以向公司高管索赔。
记者手记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明明是上市前遗留问题,最终却要二级市场的股东买单?更令人郁闷的是,导致中南重工此次补缴税费的“元凶”Toe Teow Heng已通过减持将近3亿元收入囊中,这还不算其所持股份。
外资股东已套现4.46亿元
2007年11月,中南重工实际控制人陈少忠的全资子公司YINDI公司将所持江南管业25%的股权以1亿元转让给Toe Teow Heng。2008年1月,江南管业整体变更为“江阴中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Toe Teow Heng持股占比仍为25%。
随着中南重工2010年顺利在A股上市,Toe Teow Heng的持股比例被稀释至18.7%。2011年7月13日,Toe Teow Heng的2300万持股解禁流通,并在中南重工于当年8月15日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后增至4715万股。次日,Toe Teow Heng便通过大宗交易以15.68元/股甩卖了1000万股。而通过随后的一系列减持,算上其近年来获得的现金分红,Toe Teow Heng从中南重工身上累计获取资金达4.46亿元。截至其最后一次发布权益变动公告,Toe Teow Heng尚持有中南重工1245万股,市值仍超过1亿元。
风险提示缺失好几年?
对于存在的税收补缴风险,不少在中南重工之前上市的公司都作过提示。
如罗莱家纺(002293)于2009年上市,招股书中明确表示,如果基于未来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导致有关税务主管部门认定公司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条件不成立,公司将可能存在补缴以前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差额的风险。对上述税收优惠可能被追缴的风险,罗莱家纺控股股东罗莱控股和实际控制人薛伟成向上市公司承诺,“如果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历年所享受税收优惠因未来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而导致被税务部门追缴的情形,公司(人)将以连带责任方式全额承担上市公司应补缴的上市前各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差额。”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按照中南重工方面的说法,公司此次被地方国税局追缴税款是因为外资股东Toe Teow Heng的减持,因其减持后公司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所以才要补税。Toe Teow Heng第一次减持是在2011年8月,而且面对Toe Teow Heng之后一次次的减持,中南重工一直保持沉默。
新闻推荐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借助业绩炒作概念,“牛散”周武秀动用11个证券账户,频繁“倒腾”成飞集成与众合机电两公司股票,但“悲催”的是其并无盈利,如今还得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近日,证监会详细...